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文理“双优“的郑家秀老师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2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高如山  
  郑家秀教师是我市一位著名数学高级教师。   1996年,我市出版的《中山市文艺家名典》,郑老师的名字赫然在册!我市各大型建筑物,堂,馆,公园,医院,学校撰写的碑文,多出其手。他还企业余创作了2000多首诗词,半数刊物于市内外各报刊上,成为文科和理科的“双优”人才,实属难得。   1936年,郑家秀出生于香港,抗战时期随父母回到故乡――中山县第二区钱山乡(今属中山市沙溪镇)避难,靠父亲讲古说书,收买破烂,母亲买卖故衣杂物维持一家生计。郑家秀9岁才开始读书,公助完成一,二年级的学业,又因学费无着辍学半年,无奈由父亲执教《古文评注》,《秋水轩尺牍》,《唐诗三百首》和珠算。1948年初才转到三公里外的豪吐小学读书。他仅用了4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小学六年的学习任务;在往返家里和学校的山间小路上,竟读完了数十部中国古代著名小说。以后考入龙山中学读初中,仍是粗衣赤足“走读”。   访谈间,郑家秀还爽快地道出他找到了加促学习成效的窍门,就是当教师下课离开课室的一分钟内,自己立即在脑中过一次“电影”:这一堂课的主题,重点,难点是什么?老师是怎么解题的?自己有什么感受?   初中毕业后,郑家秀以当时整个中山考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山纪念中学。读高中期间,郑家秀学业成绩名列前茅自不待言。课堂对他来说根本“吃不饱”,他就大量阅读课外参考书刊。纪中图书馆藏书甚丰,他在许可的时间内就跑图书馆。管理员唐先生见他如此好学,还特许他入库找书,向他介绍新书。连老师都很少问津的《万有文库》他也敢于借阅。数学科组老师书柜的书他也通过任课老师借出。如此刻苦学习和钻研,为他打下十分坚实的知识基础。   郑家秀在学习方面的种种表现,他是这样敞开心扉的:“我在准备自己。祖国和人民给我读书的机会,给我助学金,我怎能不知恩图报呢!我不好好学习,将来怎能更好地去报答国家!”   1956年,他考入武汉大学数学系,专业课全部满分,引起系领导和教授的注意,安排他担任一个10人课外研究小组组长。因成绩显著,1958年他还被安排为武汉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编委,当时获此殊荣的学生,数学系只得2人。   1958-1959年,他领导的课外研究小组到武汉电力设计院和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搞科研。在著名数学家余家荣教授的指导下,他写出了论文《变断面铁塔在轴向力及横向均布风载荷作用下之稳定性》和《万安水利枢纽混凝土降温散热及温度热应力计算总结》,后文刊登于武汉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数学力学专号)1959年第8期上,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的献礼。30年后,他的老师,武大校长齐民友教授评价说:“此文章至今仍有学术价值。”   郑家秀本已有了一个很高的学历文凭,但他仍不满足,到近乎知天命之龄的1983-1985年,还参加了北京语言文学自修大学中文专业的学习。三年中,他新闻记者了600万字的材料,平均每天读均6000字,那相当于差不多每天至少要读一篇短篇小说,足见其恒心和毅力的惊人。   郑家秀为中山体育馆,图书馆,科学馆,孙文纪念公园,博爱医院,坦洲怡乐园,龙山中学聚龙亭等处撰写碑记20余篇,楹联多不胜数,记录了我市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表彰了海内外热心公益人士爱国爱乡的襟怀懿德,以碑版形式传颂千古。   以数学科班出身,郑家秀有自深厚的数学基础。他喜欢研究世界的数与形,或者从数与形去研究世界。他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师德,知识,能力是赖以平稳立足讲坛的三根支柱。因为这合乎“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这一几何公理。他用排列组合和周期概念去研究中国格律诗,发现平仄12字律:“重复,相间,律尾,对粘,押韵,周期”,用之于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从中也可窥见郑家秀的学习高度灵活,善于联想,巧妙综合。   由于郑家秀在文学方面令人瞩目的成绩,从1987年起,他被选为中山诗社副社长,成为广东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从1991年起出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中山学院诗词课教师。此后双分别创办了中山市诗词培训班和纪中学生诗词培训班。   郑家秀在数学,文学上培育后人并作出了比较大的贡献,社会,人民不会忘记他。他当先过中山市第五届政协委员和九届,十届人大代表。最近市教委又给他分配了一套新房子。即将搬入新居之际,整理旧居杂物时,他正为30多箱书刊的搬动和占用地方而发愁呢(郑家秀老师已于1998年春获准移居香港――编者注)!                  (原载1998年1月14日《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