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于上海教育事业的李汉廉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2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丽君整理
李汉廉,1924年生于香山县第四区李屋边(今称中山市南?镇岐山村),幼年在岐山小学读书。1939年石岐沦陷后,他随母亲逃难到上海,在上海郇光学校继续读书,在浦东中学毕业后考进光华大学,于1950年毕业,由学生联合会介绍参军,在西北宝鸡驻军速成中学担任教师抗美援朝开始后,他随军移驻安东,不幸左胫骨折,成了三等一级残废军人,被复员送回上海。1953年,经市政府安排在上海金星金笔厂(不久改组为上海电视一厂,仍使用金星商标)从事职工夜校业余教育工作。
随着企业生产的民展,他后来转入技校教学和管理工作.在山岗位一,他競競业业,常说:"教育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要误人子弟","没有奉献精神就搞不好教育工作!"多年来,他和技校教师一起培养出一届又一届的合格毕业生.为工厂输送了一大批人才,其国有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车间工会主席等.后困工作需要,他又调到政校工作多年.其间,李汉廉提倡严谨的治学方针,经过努力,使学校充满生机.他既当专职教师,又兼班主任,每期招生总要在田林路和斜土路两头跑,虽然很累,但毫无怨言.为了使学校走向正规办学,提高教育质量,他提议以严格教育,严格纪委严格考核的"三严"措施教育学生,管理学校.经过办学实践,收到较好效果,在一次行业明查暗访的教学评比中,电视一厂以提前一年半完成普法教育的成绩,成为市广电行业唯一一家普法教育先进单位.这与李汉廉从中倾注的汗水,精力和心血分不开的.
李汉廉于1991年10月7日病逝,享年67岁.在灵堂中有一副由家属撰写的挽联日:"汉族精神顶天立地,廉洁奉公磊落光明."李汉廉病入膏盲,时,曾立下遗嘱,要求丧事从简,骨灰撒入黄浦江.丧事办完后,电视一厂曾组织全体职工开开讨论,高度评价李汉廉的移风易俗精神.1993年教师节时,该厂<<金星报>>曾刊登文章,赞扬李汉廉:"毕生春蚕吐丝,烛光照人,造福企业.留给自己仅是三个不起眼的称号:三等一级残废军人,30年以上教龄教师,高级讲师."
(本文根据李汉廉胞兄弟李汉怡,旅居台湾的姐姐的李巧红寄来的材料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