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好校长好区长孙子静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2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黎一乐  
  1996年6月7日,中山市人民法院在火炬高科技产业开发区少边村召开了"孙子静校长平反大会",宣告孙子静无子静校长终于得到昭雪.笔者曾应邀参与孙案的调查研究工作.现将孙子静事迹和错案平反经过记述于下.         [center][B]为人师表的好校长[/B][/center]   孙子静,又名镜清,汉荣,1902年生于香山县第四区沙边村(今属中山市火炬高科技产业开发区).父亲和兄树荣,三弟卓君,四弟乐君都是华侨.他在沙边小学读书时是班级里的优秀学生,1915年小学毕业后,到广州市读中学,后又到上海沪江大学就读.在学期间,刻苦用功,生活俭朴.由于家境的原因,中途辍学.从1924年起,先后到广州,上海,徐州,南京,长沙等地,分别在报馆,工厂,机关,学校做文职人员,公务员,中,小学教师,是一个自由职业者。   1930年,在南京光华通讯社编辑,于6月返家乡探亲时,为沙边学校董事会同仁极力相邀,毅然辞去编辑工作,出任沙边小学校长。   接任校长以后,子静与前任校长孙惠康,校董孙溢芳,孙干宾,孙海筹等发动海内外乡亲集资筹建新校舍。在华侨乡校?赞助下,两年之后,新校舍建成了。这是一座园林式的学府,除多座平房课室外,还建有礼堂,体育场,图书馆,仪器室等,掩映在花草树木之中。建筑物布局合理,错落有致。莘莘学子如处幽静之仙境中,饱尝读书之乐,学不思归。图书馆内藏有《万有文库》一套(价值洪币2000多元)和各种少年读物,历史人物挂图及报刊杂志等一大批;仪器室内,设置了自然科学验仪器,人体模型,动植物标本和生理卫生挂图,让学生民展思维能力和朴素的唯物观点。附近乡村学校的师生,也常到沙边学校来参观,从中增添知识,扩展视野。   孙校长治学严谨,办学有方,堪称为人师表。他热爱教育,提倡勤劳,反对好安逸恶劳,反对赌博。他把校园花草的管理,放手交给高年级学生,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的好品行。在开展体育运动中,孙校长特别注意按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去组织活动。高年级和低年级都有不同的场地和器械。   孙校长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无所不晓。在他的倡导下,学校艺术氛围非常浓厚,如开疫的音乐唱游课声情并茂,丰富多彩,让少年学生的性情获得了良好的陶冶。   孙校长克勤克俭,工作严肃认真。能自己动手做到的,决不花钱请人来做。除回家食宿外,其余时间,都坐镇学校,操持工作。教师,学生家长都称赞他爱校如家,是学校的好管家。   孙校长办校注意挑选师资,致力造就一支思想开朗,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教学队伍。因此,学校教学质量有保证,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操行成绩不断得到提高。   孙校长发扬“五四”精神,提倡科学和民主,敢于打破世俗观念,力排众议,大胆聘请孙康,孙晖如(该两人为中共党员,1927年曾在四区一带以教师为公开职业从事青年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等进步人士任教。沙边小学以校园优美,教学条件齐备,学生品学兼优,深为县内外学校称赞和借鉴,有的村民的外乡亲戚还把孩子送到沙边小学就读。上海出版发行的《良友》画报(当时全国唯一的一份画报)记者来沙边小学采访建校和办学事迹后,在画报上刊出多幅照片。该校堪称模范县(国民政府直辖)内的模范小学。   1935年2月,担任中山模范县县长的杨子毅对孙子静的办学思想和才干十分常识,到任伊始,就委任孙子静为县教育局督学兼县立第一小学校长,让孙参与和开发乡村文化教育建设。又接纳孙的建议,购买了4套《万有文库》,分别赠给县立中山图书馆,县立一小,周崧学校和起湾小学收藏.   为支持中共中山党组织开展工作,孙子静任县立一小校长后,先后聘请孙康,孙钦汉,张鹏光等共产党员作者.   孙康等遂顺利地在石岐开展党的工作,在工人,店员,教师,青年学生中民展党组织,唤起群众投身抗敌御侮运动,取得很好的成绩.先后在县立了小学教师战时服 务团,中山战时妇女协会和不少抗日救亡团体.对此,作为县督学兼校长的孙子静是大开绿灯的......   1948年2月,孙子静重操粉笔旧业,出任第四区区立初级中学校长.那是一所很不安定的学校,四区上游的学生说:"孟母三迁,孟子终成大器.母校三迁,我们终于获得一纸文凭."办校是艰辛的,也是有成绩的.原来在张家边有一所四区一中,1947年4月迁往南?安定与四区二中合并.1948年初,四区中学又迁往茶东村,在陈氏宗祠上课.这几次搬迁,说明该校存在着办学条件不足,尤其是经费不足等等困难.孙子静就任校长后,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依靠师生,共同奋斗,从头做起,结果学校逐步纳入常规.孙校长办学严谨,言教,身教并重.他组织学生在在附近屋前屋后开荒,种上菜蔬,以改善学校的伙食.这也许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吧!   1949年7年放暑假时,该校教师刘传敏(地下团员)动员毕业生10多人前往其家乡阳春县去打游击.此事轰动了中山县,国民党传媒还作了公开的报道,反动军警加紧了对西区中学的注意和监视.身为校长的孙子静,这位"白皮红心"的民主人士,对此见惯不惊,镇静自如.在新学期开学前,他就做好了教师学生及家长年思想工作,又巧妙地对付军警特务的追查盘问,结果都没有引起更多的麻烦,渡过了难关,新学期顺利开学.           [center][B]坚持抗战的好区长[/B][/center]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是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委张惠长任中山县县长.次年7月,张氏委孙子静任第五区区长,这是任重而道远的艰难任务.张氏也曾同孙谈话多次,孙均婉言推辞.这是为什么呢?因当年五区的形势与别的区大大不同.   第五区是中山县最大的一个区,其所管辖的地域不但广阔,而且南邻澳门,又与已被日军占领的第七区(今属珠海市)隔海相望.管辖的地区包括今三乡镇,神湾镇,坦洲镇和五桂山镇压的南桥乡,桂南乡一带及今属珠海市的外神前到外界涌一线以南,南屏镇,湾仔镇以北的整个地区.日军在第七区三灶岛上修建了飞机场,成立了海陆空军联合怀念部.第五区沿海常常遭到敌人飞机轰炸,舰艇炮击.在这样一个敌军压境,强虏寇边的区,派一个督学接任区长,岂不是开玩笑吗?但这是张惠长的坚定决策,因此,孙子静只好像班定远那样投笔从戎,慷慨悲歌上前方去.在县立一小任教的孙康,张鹏光等共产党人对孙子静荣任第五区区长则是鼓励支持的.于是孙子静决心前往南溪乡(今属珠海市)区署接任区长.他卸任县立一小校长时,张县长采纳了他的建议:委张鹏光(大环人,张惠长的远房弟弟)任县立一小校长,委孙康任县立七小(址在第四区西桠村)校长.   中共中山县委为了支持孙子静在五区开展活动,推荐了陈嘶马,孙一之,林仲鲁等中人党员到五区区署任区员.   10月21日,日军攻陷广州,珠江三角洲的顺德,南海,番禺,三水等县均被日军占领,中山县本大陆已是孤悬敌膈,县长张惠长和区长孙子静都要求发动群众,起来抗战.12月9日,抗先中山县队在县立七小校内宣布成立,张惠长任县队长,孙康任副队长.接着,抗先中山县第五区区队也在界涌(今属珠海市)宣布成立,孙子静任区队长黄友涯,郑永晖任副区队长.孙子静在抗先区队成立的大会上壮怀激烈,慷慨陈诩,发表抗日主张.他还把抗先区队部设立在区署内办公,把黄友涯的队部工作人员黄鸾珍列入区署人员编册,民薪金.这些措施,都是难能可贵的.在中共五区区委的领导和孙子静的支持下,抗先第五区队迅速发展成一支拥有1000多人的队伍,人数占中山县队的三分之一.这支他伍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和中山县境内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7月10日,日军炮艇驶至第五区古宥海面,在大排沙附近停泊下来.郑永晖即在三乡一带率领抗先武装队伍约30人,径往古宥一线布防.五区抗先爱国守土行动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区署.第二天,孙子静即亲自率领慰问队伍前往古宥前线进行慰问,令抗先队员受到很大鼓舞,增强御侮抗敌信心.他员们都说:"孙区长坚持抗战,是我们的好区长."10月7日,日军从第二区的叠石,第四区的黄门登陆攻占石岐,石岐第一次沦陷,而第五区的边防却岿然不动,反而成为中山的大后方.这是五区全体军民讲团结,讲抗战,也是区长孙子静与中共五区区委密切合作的结果.   但是,中山县反动当局执行国民党"溶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中山抗先的厄运到了.第五区队区队长孙子静的日子也不好过,终日如坐针毡.12月中旬,戴罪自赎"的张惠长陪同国民党省党部妇女部部长伍智梅一行若干人到达五区南溪乡,向来区署集会的抗先队员训话.张惠长首先作了简短的民言,宣布解散抗先,孙子静也循例说了要解散抗先的话.跟着就是由伍智梅代表国民党省党部大放厥诩.当时,抗先副区队条郑永晖向当局提出强烈的抗议.   1940年1月,孙子静调往第四区任区长.他安排了林仲鲁,孙继普,吴孑仁等中共党员担任区员,让他们继续从事有利于团结抗战的活动.3月5日,日军主力从五区香洲,六区唐家登陆,直窜石岐,7月,中山全境沦陷.此时,孙子静像屈原被逐一样,行吟于沙边村河畔,为日寂入侵五区,为山河破碎而饮恨叹息! [center][B]蒙冤卅年终得昭雪[/B][/center]   1952年9月孙子静在任四区中学校长时,因反革命首要分子一案被诬陷入狱,被判年有期徙刑15年.1956年10月,经批准"监外执行,保外就医".1959年,病逝于沙边村家中.198年,妻子陈润明亡故.子一人已早夭,并无后人.   长期以来,其含冤受屈的案子,村人皆知,旧友难忘,但无法过问.直到1995年初,为纪念抗日胜利50周年,曾在中山县参加抗战的吴孑仁,郑永晖,孙继普联名写了《忆抗战初期的孙子静》一文,回顾抗战峥嵘岁月,一致认为原中山县第五区区长孙子静,是一位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好区长。他为人正直,一贯不遗余力地支持原中共中山县委书记孙康开展有抗日救亡运动,是一位抗日爱国的统战朋友。7月,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将该文收入《中山抗战纪实》一书中。同时,吴孑仁等三人又与孙康,梁奇达,黄友涯共六位老人联名上书,建议有关方面为孙子静一案进行复查。中山市人民法院对该建议十分重视,吴锐成副市长代表市委,市政府经与有关方面研究,决定以市法院为主,从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教委,市老干局调配人员组成专案组,对孙案衽复查。   孙子静被错判一案,原判的主要罪状是“反革命首要分子罪“,案由是“任中山五区伪区长时执令亲手解散抗先,妇女协会等革命组织;令匪首鲍文伟指挥集结总队围剿和杀害我革命青年共计19人,均送到伪县府,无下落。“   至于“解散抗先和妇女协会”一呈,前文已作了说明。   至于“杀害革命青年19人”一事,郑永晖老说:“我们完全可以证实,孙子静在担任五区区长期间,决不会逮捕和杀害革命青年”。   在档案中进一步查明:鲍文伟于1939年任中山县民众抗日自卫团集结总队第一大队大队长。该集结总队的总队长由吴康楠兼任,吴当时任第四战区第一游击纵队副司令,曾任副县长。集结总队隶属军事系统序列,区长孙子静是无权指挥的。鲍文伟指挥集结总队的所作所为,完全与孙子静无关。   根据复查情况,市法院认为:孙子静任国民党所属区长,科长等职属实,但其任职期间无罪恶,无血债,而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帮助作用。原判所列罪行,查无实据,依法撤销年有期徙刑15年的判决,宣告孙子静无罪。同时,市教育委员会决定:为孙子静校长恢复教师名誉,按特殊情况给予一次性补发工资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