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观应的本名
发布时间:
2005年11月23日 作者:邓景滨
现行多部辞书,在介绍近代进步思想家、实业家郑观应的时候,往往使用了他的又名,而忽略了他的本名。例如1979年版的《辞海》:
郑观应,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尤生、慕雍山人等……。
又如吴第林等主编的《中国历史人物辞海》:
郑观应……字正翔,号陶斋。……
又如顾明运主编的《教育大辞典》:
郑观应,清代教育家、思想家。字正翔,号陶斋,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
至于现行的书刊,更是无一例外地使用“郑观应”一名。
其实,郑观应是又名,他的本名是郑官应。何以见得,依据有四:
一是郑观应本人生前几乎全用“郑官应”一名,只是偶尔使用又名“观应”。从《郑观应集》(夏东元编)中可以看到:“郑观应”之名,只在《盛世危言》五卷本、十四卷本、八卷本的题署中出现过。其余的《南游日记》、《西行日记》、《盛世危言后编》等书的题署均为“郑官应”。在各篇内文,亦使用“官应”一名。
例如,在《南游日记》自序之末必写道:“光绪十年岁次甲申孟秋月,香山郑官应谨识于羊城应元书院之熔经铸史斋。”在日记的前言中,则一连使用了五个“官应”之名。
又名,在《西行日记》自序末行中写道:“中华民国(元年)孟春月香山郑官应书于海上居易草庐。”
又如,在“留致各埠分局管见五条”一文中的首行写道:“启者:官应昨奉本局董事会函委……”
又如,在《盛世危言后编自序》的末行写道:“宣统元年中秋,香山郑官应又名观应自序于濠镜待鹤山房。”
可见,郑观应本人确是以关官应作为本名,而郑观应只是他的“又名”而已。夏东元教授在《郑观应传》首章注释中据此肯定“官应”是他的本名,并说:“数十年来著作家一般多写他的‘又名’‘观应’。本书除引文照原著写为官应外,一概从俗写作‘观应’。”
二是所有的官方文件,均使用郑官应的本名。收录在《郑观应集》“附录”中的二十八份官方文件,无一例外,全部均使用“郑官应”之名。
例如在“曾志襄公奏请准郑绅建坊给予乐善好施字样附片”中有文曰:“俯准郑官应于原籍广东香山县为其父封职郑文瑞、故母二品命妇关陈氏循例建坊,给予‘乐善好施’字样,以昭激劝,出自圣主鸿慈。”
又如在“李文忠公奏广东香山县郑氏一门好善请将事迹载入广东省志并香山县志以示表彰附片”中有文曰:“俯准广东香山县郑文瑞及伊子郑官应等姓名事迹载入广东省志并香县志,藉示表彰以资激劝。”
又如,在“彭刚直公密筹暗结暹罗袭取西贡密折”中有文曰:“现有三品衔候选道郑官应,广东香山人,自幼从海舶遍历越南、暹罗、新加坡等处,熟悉评务。”
又如,在“皖抚邓筱帅奏保荐道员胪列实绩以备擢用折”有文曰:“……郑官应,深谤时务,志卢忠诚,曩年游历诸邦,研究中外利病得失,汇辑《盛世危言》一书,缕析条分,事多切要,臣前曾缮写进呈,钦奉批:‘留览’,……”
又如愿“郑观察广西政绩记”中有文曰:“郑陶斋观察官应,广东香山县人,其品性端直,学识淹通,心存君国,志在圣贤。”
三是郑观应的世侄吴尹全于光绪丙午(1906年)重阳后十日(11月5日)为其撰述《待鹤山人事略》,文中全部使用“郑官应”一名。内有句云:“山人郑姓,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晚年号罗浮待鹤山人,广东广州府香山县人,世居雍陌乡,迁居镜湖。”
四是郑氏之《郑雍陌祖房谱》有郑观应的记载:“官应公,安正翔,号陶斋。文瑞公次子,列贡生,侯选分巡道,二品顶戴,赏戴花翎,署理广西左江道,历办各省赈务,传旨嘉奖,敕令原籍督抚采入省县志乘。著有《盛世危言》一书,由苏蕃邓方伯进呈,奉旨留览。……”
《郑雍陌祖房谱》只有“官应”一名而没有“观应”之名,双见族内人均只称他为“官应”,难怪时至今日,当地人在文章中仍是以“郑官应”名之。《中山文史》第十一辑69页,还有一个令人注目的“编者按”:
“郑官应又名郑观应,学术著作多以郑观应称谓,本刊根据郑氏《房谱》统称郑官应。”
若按“名从其人”及尊重郑氏《房谱》的原则,理应称其本名“郑官应”。但目前在学术界中对于“郑观应”一名似乎有“以俗为正、积重难返”的现象,是否可以扭转、或是否有必要扭转这个称谓,相信也不是一下子便可解决。不过,无论这个问题是否可以解决,那些又名“郑观应”作为条目的辞典,倒确有必要说明;郑观应,本名郑官应。
原载1933年11月澳20——21日门《华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