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隆都考

发布时间: 2005年11月23日    作者:李逻通  
  隆都,今沙溪,大涌两镇三十五行政村(圩)之总称,位于中山市中部偏西,旧时,以沙溪圩为行政、经济中心,经纬度为东经113度20分,北纬20度30分。面积21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1600平方公里之百分之13.3。香山立县以前,称永乐乡(以今环城土瓜岭为中心)龙眼里上下围,后易名德庆乡龙眼里。南宋绍兴?二年即1152年香山立县后,称龙眼都,后改称隆都,下辖山?角、田寮下、上巷、庞头、细庞头、豪吐、坎上、坎下、岭后、永厚、坑口圩、隔坑、西亭、申明亭、龙聚环、龙头环、象角、黄屋坑、岚霞、老鸦坑、下坑、港头、塔园、林边塘、上坑、厚山、涌头、涌边、婆石、冈背、土瓜、水塘头、阪尾园、青姜、西头、起凤环、叠石、全禄、石井、南村、大岚、田头、南文、安堂、岚头、冲口、濠涌、墩头、金钗宅、秀尾园、沙坪下、石门、塘下、大石头、南章、新路、岐坑、坑里、竹仔林、山尾、小洋、潘家坑、刘坑、路头、吴家、田边、大坑、蓝田等68个村落。民国成立后改称隆镇。1921年称二区,下辖十一乡。1925年为纪念中山先生,香山县易名中山县,第二区沿用。1932年曾短期称西乡区,后复名第二区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第十二区。1956年分立为沙溪、大涌两行步政乡。1958年联同沙朗、横栏、板芙、港口、坦背等地成立沙溪公社。其后分立,隆都境内立?角、沙溪、旗南、旗北等四个公社。1962年并为沙溪、大涌两公社。1984年,中山县升格为县级市,改公社为区。称沙溪区、大涌区,1986年改称镇。沙溪镇辖下墩头、濠冲、龙端、大同、新石门、虎逊、秀山、新路、豪吐、云汉、乐园、厚山、涌头、涌边、水溪、阪尾园、冈背等?三村一圩。大涌镇辖下南文、安堂、大岚、青岗、新村、叠石、全禄、石井、南村和大冲等九村一圩。   隆都属小岗冲积平原地带。山岗矮林,果木扶疏;沙田坦荡,河网纵横;旱地葱茏,池塘滟潋;雨水充沛,高温多湿;三冬少雪,四季常花;土地肥沃,鱼米丰盛,豆蔬蕉果,冬春不缺。如此美丽富饶之地,开拓始于何代?远古代开拓始祖来自何方?有怎样的方言、文化渊源等等,试考述之。 [center][B]山脉[/B][/center]   志书载:“隆都山脉来自新会圭峰西南数十里这?峰入海到散石属香山界。”都内山岗以卓旗山(又称赤旗、扯旗、青姜山)为首,与圭峰山脉之?峰自西江下游河底相连。其脉向北、东北、东南伸延,相连之大小山岗有旁蟹山、月石山、狐狸川、长腰山、鸦鹩坑山、百鸟归巢山、凤栖岭山、独松山、八公山、塔下山、竹迳山、罗汉山、坑口山、申明亭山、西亭山、上坑山、大斗山、象角山、狮山、岚霞岭、龙山、石门山、濠涌山、起凤环山、叠石山、鸡头山、糖包山、观音岩、虎逊岩等。所有村落绵依山而立,或于山麓,或于小岗巅,房舍皆背山面水,背向划一,街巷排设整整有条。古代卓旗山脉实际是珠江口外一个岛屿,经年累月地拦截珠江洪流冲下之沙泥,逐渐形成附于周围的平原地带以后,始吸引开拓者前来住脚以至开村定居。 [center][B]户籍[/B][/center]   清同治年代,即1862年至1875年间,隆都户籍为17505户。   1983年,全都21700多户,84800多人。相距一百多年,凡五代,人口繁衍当以倍数计,为何户籍仅增百分之二十四?原因有四:一者,1875年以前,旅外出洋之风兴起,至民国初年,出国者数以万计,其后,出国之风继续兴盛。其二,1939年至1945年,中山两次沦陷,后一次,日本侵略统治至投隆,其时,逃亡、逃荒、饿毙和抗战阵亡者当以万计。其二,近一百年来,迁徙邻近区镇营生定居者,以千户计,今于环城、板芙、神湾、坦洲等镇十多个村庄和石岐城聚居之隆都人约4万。其四,至省内外各地谋生或仕而落藉者,亦以万计;1950年至1983年迁居港澳地区逾万人。 [center][B]方言[/B][/center]   今隆都境内35个行政村圩,39姓氏,约9万人口,统一操以闽南语为基础的隆都话,徙居石岐城和邻近乡镇约四万人仍世代保留操隆都话。地方通行语言之源,当系古代开拓祖先们留传下来,隆都以闽南话为基础,当系源在闽南。据史料记载,隆都39姓区之始祖,多数来自中原,部分来自附近县市,未见直接由闽徙来者。间接徙来者有石门村五族,其始祖五泰亨,是元代福建莆田县著族,因漳州之乱,携家避居广州,至正五年,即1354年从广州徙居石门村,永厚环村蔡族始祖元昌,宋代居福州福清县,传至七世祖恒兆,徙居广东南雄作一世祖,传至六世祖思添,迁来永厚不村开族。在有族谱记录等文字记载可查的33姓氏中,徙居隆都最早者,有象角阮族、?角刘族、冈背陈族、永厚环缪族等,于南宋年间,即1127至1279年间来扑克中原。为何隆都话统一以间南话为语基,由中原带来的和其他方言无一传存?从古从代开拓隆都之祖先来历追朔思考,或可解其谜。有云于900多年前,各姓祖先已到隆都开拓立村繁衍。此说虽缺文字记载为据,惟测度有理。从通行之方言与百姓生活习俗源流考究,开拓祖先们当于汉代以前,由闽南漂洋而来,世代繁衍,其时击路崎岖汪洋阻隔,中原人难以到达,是以闽南人占绝对优势,因之语言流传至今。从击路来者,在其百至千年之后,因而后来者之语言为先来势众者同化。其实,闽南话非一种方言,而是一个语系,同属闽南之福州、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其方言有很大差异,福州话可与中山三乡话相通,厦门话则与台湾话、海陆丰福佬话基本相同,而隆都话则与泉州、漳州人士误认同乡之笑话出现,至相通祖籍乡村时,始知一在闽,一在粤。隆都话属闽南语系,惟经过千百年转辗传存,某些语词夹杂了广东方言,如“医院”、“学校”、“学堂”、“读书”等单词,发音全为广府语作基础,没有人用闽南语发音,而“吃饭”、“午餐”、“晚饭”、“今日”、“明日”、“今晚”等词,则完全用闽南语发音,毫无粤音,“眼睛”一词,则用广府语“眼”字或闽南语“眯周”,均可通用,再如“电影院”用广府音,“戏院”则用闽南音等等。   世代相传的生活习俗,如年节蒸糖糕、白糕、糍,冬节祭祖,清明节扫拜祖墓为期29天,七月十四盂兰节裹粽祭拜鬼神等,隆都人沿行的形式,与闽南各地百姓所行者极相似,而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县市的习俗与形式则有较大差异。 宋代以前,隆都与香山境内其他地方被贬称南蛮之地。但汉代后期,竟有出仕任朝官者。史册载:“汉代香山人陈临,官至巷梧太守,后被征为廷尉,奋志不同蛮俗。”虽未知陈临是否出自隆都,但可佐证五桂山脉、卓旗山脉一带地方开拓始于汉代以前。再者,史书对皇帝左右之高官尚且连同蛮俗评之,可知其时珠江口外地区文化落后之程度。至宋代,仍称隆都为蛮畲之地。志书云:“象角头海在县西十四里,西接鲟鱼沥,北通大榄,东南通第一角海,其势汪洋,风起浪涌,舟不可舣,晴则水光接天。”又云:“香山境僻海隅,大类琼岛,地多卑湿,斥卤皆田,掇海拾蚶,男女杂力农圃而厌工商。”开拓祖先们当是先渔后农,务渔者以岛屿为歇脚栖息地,久之,冲积地带形成,平原广阔,离海洋渐远,岛屿已不成岛,始开垦定居,渔农混合,继之形成村落,渔农分立。被称为蛮,当系文化极之落后,甚至全无文化,所以,来自闽南之开拓祖先最早,人数最我,势力最强,惟没有族谱、碑文之类文字记载留传下来,是可以想象的。 [center][B]文化[/B][/center]   自从成立香山县,政治与教化逐步建立与加强。蛮畲之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建设地方,需要文化。从南宋于清代,大量官员与军士被调来,商人、教化工作者和为营生谋出路等从中原和邻近县迁徙而来,给气候、水利、地方、民情皆优的隆都地方带来了中原文化,给以原开拓者及其后代教化启发。隆都人读书所诵字音,是以广府音为基础,由于以闽南语为基础之口语习惯,人们很难读出纯正的广府音,但所读字音,没有一个以闽南音为基础的,没有一个隆都人懂得用闽南语读书。因为,香山立县前后,均广州路、府管辖,官用和公用语言多以广府话为标准,官府理事,私塾学堂授课,寺观诵经均用广府话,所以,隆都人自有文化以来,读书学习均用广府音。   人们勤劳智慧,一经教化,非同一般,自明代以来,隆都文化日渐鼎盛,从历代出出人数测之,可见一斑。有资料可查考之县以上官员:南宋代有进士陈天觉,他不仕,为香山镇著名绅士;杨达行,淳?五年中乙已科第五名,授任吏部郎中子仲;高添,陈天觉之孙婿,景炎二年授宣义郎。元代授任者有阮咏、高宸英、杨仲玉、杨应选、杨应明、高积福等。明代三十多名,清代数百名。 如今,分布在世界各地之隆都籍学者,包括文化艺术、政治经济、军政界、医学、教育、农业、工业、建筑、贸易、工业等方面之名家,数以万计。 [center][B]学校[/B][/center]   龙山书院。清乾隆二十三年,香山知县鲁楷倡建,址在坑口圩;乾隆五十八年,知县彭翥经手过建成于豪吐乡侧;同治七年重修,加建奎阁于侧。光绪三十年改称龙山学堂。民国年代易名二区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复名龙山中学,曾易名沙溪中学,1984年再复名龙山中学,并于1985年拆旧改建,西式楼阁,中式屋顶,四层教学大楼屹立于原址,为中山市立重点学校之一。 卓山书院。座落大涌大岚两乡间,清同治元年,由张有绅林德泉倡建,本世纪六十年代改建于原址,今为卓山中学,亦中山市立重点学校这一。 清光绪三十至三十三年建立的小学有:?角端本小学、下泽明新小学、龙头环明德小学、在岚岚阳小学、安堂觉群小学、叠石时新小学、南村振英小学。 现在,全都高级中学两间,初级中学五间,完全小学三十间,村村有学校,在校学生逾万人。此外,还有幼儿园三十多所。四龄童即可入学。 [center][B]交通[/B][/center]   邑人历来重视道路、桥梁建设。座落涌边村头,横跨六乡河之大石桥,建于宋代,志书有载:“婆石村(又名蒲石)人杜氏媪建,称婆石桥,明崇祯年间,乡人高光谟、刘巽乾、汤斯汉等复修,清雍正十三年,香山署县舒均再修。同治五年,后山、涌头、涌边、冈背、水塘头、婆石六乡合力改建,易名六乡桥,俗称大桥头。”该桥今尚完整存在,方石桥墩高二丈,桥面宽逾丈,两孔跨涌逾五丈。昔日,叠石、起凤环、石井、阪尾园、土瓜等村落以及斗门、乾务,以至新会、台山县大部分村落的百姓或公干者来石岐城,行村道,必经此桥,乃重要梁津。本世纪三十年代,隆都境内公路建成以后,则只有涌边村人出入行是桥。 乡人历来重视村道建设,大部分村落于清代或更前时期铺设完整之石板街巷,一般三块石板平排者,是以马车、清道光年代兴起之人力车,均可畅行无阻。三十年代,龙头环村华侨先贤周崧捐资将全村街巷铺设水泥路面,该村平坦整洁之街巷,至今尚在。其时为全国之绝无仅有者,村民称颂。   1925至1929年间,永厚村人缪默庵、归侨李示等发动内外乡亲投资组成岐隆公路公司,开展都内公路建设,首先建成宽逾六米之?角至石岐段,称岐隆车路,继之兴建?角至叠石段,称?叠车路,沿路之涌头村侨属李公藩及其他村落侨属归侨百姓积极参与其事,续后又建设涌边村至大涌段,连接?叠车路,称大涌车路,其时,豪吐村人高程万、高晴晖与西亭村郑炳奎等人又发动乡人集股建设由?角经南面各村沙溪圩段,称隆镇车路,俗称南路,继之又接通由岐坑村经南部村落至大涌段。1937年,隆都境内百分之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村落有公路直达村口,只有偏于南端和西南端之寿山、秀尾园、沙坪下、石井、南村等少数村庄未通汽车。全线近四十公里的环都公路贯通,且所有桥梁皆钢盘水泥结构(至今尚存),每天皆有多班客车往返县城,农民进城趁圩多乘公共汽车,其时,于全中国农村,乃凤毛麟角之属。   约于1939年,日本侵略军占据珠江口外三灶岛,经鸡啼门和白荇海口至叠石河口,入侵石岐城。为阻拦侵略者进攻,统治当局曾发动民众将公路全线破坏,时因缺乏炸药,唯有沿线桥梁无一受损。公路已经破坏,汽车不能行驶,只有单车可行,是以单车载客应运而生,成为载客运货之主要交通工具,一用整整40年。1981年,沙溪、大涌两区筹集资金建设和改善境内公路交通,得到澳门乡析萧顺轩及其主持之长江程公司和旅居国外、港澳地区乡亲,家乡百姓大力支持,共筹集港币逾百万元,人民币300万元,一举将公路全线扩阔和铺设水泥路面,同时将岚霞坎、冈背坎、阪尾园坡削低,斜坡平均降低3米,最高者降7米,又将云汉公路桥拆改降低五米成为平桥。至1985年,平坦宽阔整洁之隆都公路全线投入使用(尚有水塘头至大岚段约两公里未完成)。如今,九成以上村庄更换了石板路为水泥路面,并将沟渠全面复盖,昔日曲渠污水,街巷崎岖之旧貌不复存在,小汽车、中小车、中小型货车均可直驶村心,摩托车、单车则为普遍的私人交通工具,村民出入,以车代步,非常方便。 [center][B]物产[/B][/center]   旧时,隆都以稻米、莳葛、菇藕、瓜菜、香蕉、荔枝、龙眼、黄皮、杨桃、乌榄、青梅等称著,尤其大涌青姜等地所产桂味荔和油质榄,南路各村之青梅,驰名国内外。近百年来,旅外乡亲从欧美澳等洲引进椰菜、菜花、大种兰豆、甘荀、西洋菜、西芹、兰花菜等种籽,并指导乡人种植,亦已成为大量出产之优质佳蔬,每年大量外运。今天,历史名产多数丰盛,继续享誉于世,惟青梅、仁面等几乎绝迹矣。   近年来,地方工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新兴著各产品甚多,诸如沙溪凉茶、服装、钢珠、大涌之红木云石高级家具等,均驰名国内外,隆都崭新之貌,可见一斑。 [center][B]华侨[/B][/center]   据1983年资料显示,隆都籍华侨华人,6万多人,分布于五大洲近60个国家与地区,其中以美洲、澳大利亚最多,南洋各国次之。旅居港澳乡亲约4.5万人。   隆都人最早出国者始于何年未曾查考,惟据新加坡香山会所,即香山同乡会前身之会历记载,基创始人梁亚胜,于1828年1月登上槟榔屿后转去新加坡,梁是从从澳门乘机船出洋,他是香山人无疑,是否隆都人则未查证。但可以佐证乡人出洋始于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已有一百六七十年历史。开发美国旧金山,建设纽约等大城市,建设巴拿马运河、开拓加拿大农业,拓展澳大利亚农业,开发南洋各地工农商业等,皆有隆都出洋者的功劳,且有不少人为之献出了生命。   隆都人出洋后,大多数发扬了刻苦耐劳与智慧灵活之优良特点,以及保持着怀宗念祖,亲情互笃之传统观念。事业发展有成就者非鲜有,发迹之后,提携兄弟姐妹或族人出外,是以出洋者日渐增多,从1912年至1940年,侨胞返乡置建楼宇,改建祖祠之风兴盛,中西结合式或纯西洋式楼房,村村皆见,数以千计。一百年以前,乡下屋宇建设之形式,与近今古镇等地仍保留之一正两偏或一偏一正,厨房建于大门之外貌前门无后门之单门形式无异;而近百年以来所建屋宇,无论建设者是否侨胞属,已没有人采用旧时形式,均采用中西结合之庭院——前厅——厅后房——中厅——厨房层次而进格局并有前后门,配自用水井等,别具一格。侨胞热心,造福桑梓,爱国爱乡之表现,早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有所见,如龙头环村旅美乡亲周崧献资兴建周崧学校和修建全村街巷;下泽村陈宽率先献资建设村办学校;杨菊坡、杨树章等捐资建设申明亭学校;陈滚、陈巧全资建设冈背学校。涌头、永厚、隆圩、起凤环着为新中国建设作贡献之心,在捐献资金抗美援朝,投资社会主义建设等活动中表现积极;其后,由于土改、大跃进、四清、五反,至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先是政策偏激,继之极左,和反历史唯物主义思潮泛滥,侨胞侨属蒙受很大打击,为辚乡贡献受阻,长达廿多年,此乃不可忘怀之教训。自1979年施行开放、改革、搞活之富民强国政策以来,侨胞对家乡发展经济和公益事业建设贡献,功超前贤,诸如投资支持村镇发展工业,捐赠巨资历建设学校、幼儿园、公路桥梁、村道里巷、医院、宾馆等等,凡百数十项,总值以千万元计。从而使隆都所有村镇呈现:村无陋巷,厝多楼房;山岗巷翠,园田碧绿;经济繁荣,贸易兴旺;工业昌隆,农业发达;民情欢欣,安居乐业之崭新面貌。侨胞之于家乡,功绩殊大。 [center][B]先烈[/B][/center]   在辛亥革命、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中,隆都儿女为国为民奋斗,可歌可泣事绩甚伟,如王昌、梁龙腾、阮焕伦、黄石生等烈士先贤之英雄业绩,铭刻百姓心怀,永远不可磨灭。多已见刊,不再累牍。                    1987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