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申明亭鹤舞

发布时间: 2005年11月23日    作者:杨正绳  
  古代的申明亭村庄,狮?河支流贯穿村前,可谓一衣带水,后枕小丘,古树参天。村前稻浪腾涌,岸旁草坦,芳草萋萋,小鸟投林,白鹤出没。那时候,祖先们战天斗地,消除祸害,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顽强斗志,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永不衰退的进取精神,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从南宋立村至元、明、清朝及近代,村中读书者众,多出文化人,尤以兴学为已任。如始祖元规公,为宋广东提举学事(相当于现代教育厅长)。四世祖仲玉与绍宣,元代进士,香山县名儒,倡议改建香山县学宫。清代进士杨汝任,倡议重建龙山书院。杨玉衔(铁夫)奉旨派赴桂省兴办新学,并倡议将龙山书院改制为隆都高等小学堂,开吾粤之先河。故申明亭人向有“书香门第,清白世家”之称。早在600多年前,村前草地,为白鹤栖息繁殖之地,古人称为“鹤地”。“鹤”与学在方言上谐音相近,乡人为取“入学”之意,钟情于鹤,为颂扬好学,鼓励先进,立下“一鹤冲天”之志,并祈求太平盛世,寓意于鹤。读书人想独占鳌头,都不愿输,故申明亭村向一向没有舞狮子的习俗。他乡舞狮到来,也不大愿意迎接,此乃因“狮”与“输”同音之故也。 当年凡入学,均有来报喜,新贵人还选择吉日良辰谒祖,装香还神。乡中作为喜事,于是举办多种活动,以示祝贺。由于推崇“学”风,便产生了“出鹤”之风。 [center][B]鹤舞[/B][/center]   既崇尚于鹤,于是乡间经过多年的演变,创造了一种“鹤舞”。首先要扎作一只大白鹤的模型。扎作材料要轻,又要牢固耐舞,扎作要求严格,首先用外地靓青竹,按鹤型骨骼的大小,削好各种规格的竹蔑,然后用纱纸扎在鹤形,外用白布围住鹤身,以白纱绸剪成羽毛,遍贴鹤身,双目嵌小电珠,炯炯发光。这个庞然大物,高4尺,长5尺,头上插花红,俨然一只朱顶鹤。操纵者在内部以头顶鹤背,一手固定位置,一手操纵机关,鹤身下开一步窗,以观外间情况和道路,鹤颈可伸缩,作休息状。扭动机关作啄食状,双翼竖起作腾飞状。   舞师身穿白上衣,白色间绿条纹裤子,脚缠脚带,足踏武师鞋,仿鹤行走,威风非凡。   舞术除代代相传外,还要求舞师到水草之地,静中观白鹤之动静,模仿飞翔、站立、觅食、步行、嬉戏各种形态。故鹤舞惟肖惟妙,栩栩如生,叹为观止。此种鹤舞是广东独有的特色舞蹈,在全国仅有两个地方有此民间舞蹈。 过去多作巡游,但现在逢年过节或庆典,多在广场或舞台上表演,观者如潮。 [center][B]伴鹤[/B][/center]   伴鹤的有一对美人鱼,以漂亮少女扮演,头上装上小鱼灯,一红一绿,还有一对鲤鱼灯和金鱼仙围绕鹤身“游”动,最醒目的是一大蚌,窈窕少女,身着艳装,双手挽内白外绿蚌壳“游”动,带有引诱性质。白鹤瞄准蚌娘的开合,蚌壳一开,白鹤啄食蚌肉,蚌壳一合,夹住鹤嘴,好一出“蚌鹤相嬉”,欲罢不能,难解难分。伴随的还有一对纯白毛的丝毛鸡,扎在一个十字架上,由一人操纵,一路啄食,一路打斗,十分生动。 [center][B]出鹤[/B][/center]   鹤舞游行,伴以版色,谓之“出鹤”。原定每十年出鹤一次,在1931年与1945年和新中国成立时,均组织过大型游行活动,尤以1931年那次规模颇大,影响深远。   那年岁丰,六畜兴旺,人民安居乐业(九•一八事变前),内外乡亲叙议,不谋而合,决定举办“出鹤”盛会,并成立筹委会,促成盛事。   “出鹤”那天,整个队伍下午四时集中,按规定分序排列起动,从洪圣殿门前一直排满下边堡上、下街,压阵的白鹤,要在村尾泥?的空地上才有藏身之地。人们先睹为快,村内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行进时,队头已经过马路进入永厚环过永厚经坎溪直趋?角,已闻人村响炮声,但队尾仍在申明亭村,绵延两公里。   队伍设总指挥,下设24个分指挥,分为24个分队。总指挥以吹海螺号指挥,各分指挥以哨音传递,队伍起行或停休,均有条不紊,浩浩荡荡的队伍,要走几个钟头,历时七个晚上,游遍附近乡村。客乡发帖邀请才应约。客乡要准备好迎接工作,特别在道路上,要划出单行线,修整道路,填平凹凸不平的路段,窄路变宽,甚至雇请搭棚工搭架垫板铺设,又不能钉铁钉,要“清道而后行”,因为大多数雇工还是“赤脚大仙”,太矮门楼要拆去上层,茶水饼食,不在话下。 主客乡村民尽地主之谊,邀请外地亲友观赏,人数过万,近者留膳,远者留宿。盛极一时,名闻遐迩,不少华侨、港澳同胞也专程回来观看。   这次出鹤,耗费纱绸近百匹,火水、生油数以千斤计,公家耗资白银万元,皆为归侨与乡民募捐,至于私人办版色费用和客乡所花接待费,远远超过此数。 [center][B]盛况[/B][/center]   队伍以一对金锣开道,紧跟是荷枪实弹的警卫队伍,内容大致为: 一.灯饰  牌灯领路,牌灯高一丈,阔七尺,以纱布、竹篾制作,中嵌“申明亭鹤舞游行”七个大字,以棉花和金线球缀成,深四层,四周人物走马,冠以百花齐放。牌灯内藏散火灯24盏,光芒四射,比一般走马灯更生动,如金镶玉嵌,由八人轮流肩抬。此灯为本村塑泥神和扎作著名师父杨胜(崩鸡胜)开设的“艺华斋”扎作店精心设计和扎作。只见此灯,便引人入胜。   其余灯饰,有各种鱼灯,大者长丈余,藏灯十支,小者两尺,藏灯一支。大、小灯饰分班轮值高举,均用纱布为面,涂上各种色彩,画上鱼鳞,鱼鳃开合,鱼头会动,鱼尾能摆,鱼鳍可摇,活灵活现。虾灯、蟹灯、蜈蚣灯、兽灯、走马灯、应有尽有。所有扎作,鬼斧神工,栩栩如生。这些灯饰是礼聘顺德县大良城的有工巧匠为期三个月的杰作。   二.版色  由一木架为底板,木架高1尺,长约3.5尺,宽2.5尺,底设二条杉木杠,当时缺乏车辆,只能靠人抬,4人轮值。木架上用彩纸或彩色纱绸布置,冠冕堂皇,巧夺天工,道具不能过重。版色内容一般以古、近代故事情节为主题,如“孟母教子”、“精忠报国”、“貂婵拜月”、“击鼓退金兵”、“毋国耻”、“木兰从军”等。一般以6——10岁左右男女童扮演故事人物,也可女扮男装,按故事人物化妆与安排道具,人物谓之“色心”。与某些地区只靠小孩化妆成各样人物,靠铁条支撑高举有别。这种版色,人物都在咫尺之地的木架上活动,有些还有数人在一起活动的。色彩缤纷,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击鼓退金兵”,先在色架上布置成船形,“船”上雕龙画栋,满布战旗,帅旗高挂,上放战鼓,“梁红玉”身披披风,头带金盔,脚著金线绣花鞋,双手擂鼓,鼓声咚咚,振奋人心。“木兰从军”,横戈跃马,飒爽英姿,威风凛凛。每版色由一家或数家包干,争妍斗丽,别出心裁。每次出鹤,每次出鹤,登高一呼,百家响应,经规划统一安排,各家自办,绝不吝啬。办版色很讲究,对时间、服装、道具、化妆,一丝不苟。办色前还要熟读故事内容,取其精彩部分,要符合情节,不能张冠李戴,否则贻笑大方。对人的形象要求严格,按内容挑先色心,但往往是办色人家以自己的儿孙辈充当色心,这又要看该儿童的长相,身材而定色。与其他地区往往雇请穷家孩子扮演有别。筹委会还组织“专家”评审,从布置、色泽、衣著、道具、人物进行鉴定,务求惟妙惟肖,不出纰缪,以显出“文化之乡”的格调。   三.地色  化妆在路上边走边表演的,谓之“地色“,表演有”济公活佛“、”三打白骨精“、”东条末日“等。光复这一次,笏色到笑口常开的杨辉赞扮演济公,手摇烂葵扇,令人忍俊不禁。又如“三英战吕布”,四个人打打行行,在观众较多地方,还耍几路枪法,饶有趣味。还有“痛歼倭寇”,群众对那些“武士道精神”者无比憎恨,不时引来一些咒骂声。但看到他们失败的神态,又发出阵阵笑声。办地色者,一般以10多岁的少年扮演,因为要走路之故也。 四.花篮  以男女青少年担当,衣著华丽,一晚一装。花篮制作精致,亦呕尽艺人心血,共有四、五十对,各对有异,各显特色。鲜花者,花香四溢,沁人心脾。绸花则能转动,花瓣可开合,花芯喷出花露水,芬香怡人。这样的制作,在今天不足为奇,但在30年代,则颇为新奇。   花篮以杨社义一担先声夺人,杨社义年方二八,鹅旦脸,绿豆银牙,胸膛饱满,身形修长,大方得体,不失男人风度。经化妆,扮相酷肖蜂腰少女,柳眉杏眼,盼若秋水,芙蓉如面,皮肤白皙,容光焕发,衣著艳丽,足穿绣鞋,金饰缠肘,十指尖尖,钻戒环指,玉臂轻舒,微压扁担,节奏有序,步履轻盈,一摇一摆,花篮颤动,花香四溢,叹为观止。   五.文巡  由文质彬彬,长相姣好,而相貌又比较接近的双人扮演,年龄不限,有老有少,穿长衫马褂,踏天鹅绒便鞋,戴礼帽,架金丝眼镜,吊金坠玉,手摇羽扇,风度翩翩,不失潇洒。光复时,笔者年方十七,与从兄挂“总领队“衔游行,为顺应潮流,一改旧貌,西装革履,佩戴领带,走在队伍前头,抢尽镜头。   六.武巡  武巡身穿绒装,上缀响铃,脚穿武师鞋,也缀响铃,转动或行进,响声不断,专选国字脸,体健魁梧男青年为之,也有健壮女子担任,有骑马与步行者。   七.紫薇星君  身穿艳服,脚穿戏靴,胸系照妖镜,灯光在前,镜面反射出道道金光,取其扫清魑魅魍魉之意,一般走在队伍前头,因其有消灾解难之说,所以特别受欢迎。   八.金生挑盒  书生打扮,肩挑书囊,表示文人奋斗,务求得志之意,是申明亭文人的一个象征和颂祝。   九.火篮  以铁丝织成花篮款,底封密实,上放用生油浸透的干木柴,边行边燃烧,以一人肩担横向行进,一可照明,二是开路,每当人多多窄出现堵塞现象,火篮所过之处,凡人均“退避三舍”,以此保持道路畅通无阻。   十.灯光  出鹤,必定在深秋夜举办,日间从不举办,故灯光显得很重要。当时未采用发电机,也没用电灯,因为线路长,又在行进间,电线难处理。于是,一是采用灯光(这种灯光亮旨,光射数丈,旧时演大戏,挂二、五支在舞台上,便可“普照众生”)一人以木棍高举,另一人负责打气和供应煤油。二是通天竹,用一竹筒,放上生汕棉芯,慢慢燃烧放光,举之便可照明,其好处是可随意走动,转弯抹角,哪里黑暗,哪里便得到光明,使整个队伍所过之处,如同白昼。   十一。八音锣鼓架  队伍进行,不能有色无声,故配以锣鼓架,安插队伍中,称为八音仔,有锣、鼓、钹、二胡、秦琴、唢呐等,沿街演奏“广东音乐”,优美动听,不绝于耳。   十二。警卫  因扮演人员多出富豪之家,佩戴金饰,多者达一、二斤,少者几两,还有贵重玉器,钻戒等。有些版色上还布置古董,价值不菲,故不少人家雇请私人警卫,携带短枪护卫,以保人身财产安全。   十三。随从  当时“出鹤”以行路为主,由于各村道路崎岖不平,路中建门楼,必有石级,加上路途遥远,从下午五时出发,要到夜晚十一、二时才能散队,需用六、七个钟头时间,故所有领队,文、武巡,担花篮者和版色,均有随从跟随,并备椅休息,甚而用扇子在后扇凉,版色的还抬一个无上盖长形箱,装载饼食、茶水、生果以务食用,由家属或雇员照料。   十四。伴乐  主角白鹤,由炮竹引导,炮竹响处,便见白鹤踪迹。白鹤除有鱼、虾、蚌、丝毛鸡等伴随外,主要有一世乐队跟随,还设有一锣一鼓敲出有节奏锣鼓声,一路吹吹打打,气氛热烈。乐队以唢呐为主,吹奏《得胜令》、《赛龙夺锦》、《雁落平沙》等广东音乐,来烘托鹤舞的意境,形成一种迫人之势,奋发向上之感。   白鹤两旁有十多位赳赳武夫,竹竿开路,以免路人阻碍白鹤行进,进入广场表演,即以竹竿围成一圆圈成鹤城,以便白鹤舞翩跹。   出鹤队伍中,还有一班民间艺人“歌手”。行将入村或十字路口人群聚集之处,白鹤便振翼、歇息、闲步。这时歌手便在鹤蚌相嬉时唱起鹤歌: 海阔天空鹤飞至,沙滩草坦觅虾鱼。 食饱鱼虾岩石企,修身擦羽歇须臾。 海蚌金鱼同游戏,推波涌浪共欢娱。 水声翻腾惊鹤起,昂头振翼捉蚌鱼。 海蚌双鱼真机智,团结一心力争持。 锣鼓频催惊鹤飞,就快出场预告之。   客乡也要物色一、二位鹤歌手,凡鹤到,必须唱鹤歌迎接,而主乡也必须以鹤歌答谢,谓之:“谢鹤”。如: 今晚鹤神出宫行,笙歌妙舞乐升平。 锣鼓牌灯齐助庆,蚌娘金鲤共欢腾。 担担花篮真够劲,版版飘色走不停。 紫薇星君打头阵,到了文巡又武巡。 多谢贵乡人情盛,接了鹤神享太平。 [center][B]鹤歌[/B][/center]   鹤歌是隆都特有的民歌,舞鹤必唱鹤歌,以鹤来表现形象,以歌来表达颂祝,两者交融,互相映衬。但鹤歌在舞鹤时演唱之外,还渐为流传,成为一种民间喜爱的民歌,是用浓郁的地方方言演唱,内容为应景为主。   鹤歌以七言古诗和绝句为基础,四句为一首,可用隆都话押韵,不太受平仄限制。如七个字无法尽意,亦可多唱几个字,但要根据节拍拉紧,不能漫无边际无边际,长歌可中途换韵,既有民歌特点,又有诗词的韵律。   每唱一句,均用锣鼓声分隔,锣鼓一齐敲七下,但其中每六下,只敲鼓边,不敲鼓心,形成一种特殊的节奏。   鹤歌的内容更为广泛,更富有时代气息,象以下这首由我市民间艺术界胡三白先生创作的隆隆都鹤歌就较有代表性: [center][B]隆都鹤歌[/B][/center] 鹤出 盘古开天清混沌,凌霄飞鹤驾祥云。 万顷鲸波天接水,雄峰五桂傲同群。 鹤栖 鹤爱香山灵气蕴,渔家艇户结居邻。 木筏西迁蒲田裔,珠玑南渡客家人。 鹤别 岳裂山崩天欲震,洪荒海啸地沉吟。 百动风霜惊鹤子,依衣惜别远凡尘。 鹤思 历尽沧桑心未泯,香山常系羽客魂。 鹤唳中霄思五桂,烟墩文阁远相闻。 鹤归 凤岭龙山披绣锦,桂峰岐山沐甘露。 俯瞰中山惊盛世,千年鹤子喜归临。 鹤舞 白雪披风红丹顶,项舒翼举步娉婷。 羽衣一曲翩翩舞,喧天鼓乐颂升平。 [center][B]歌台[/B][/center]   摆擂台斗歌,谓之设“歌台”,凡出鹤,必在乡内大幅空地上搭一高台,上放桌椅、茶水,设一锣一鼓,二人分管。歌台不许闲人进入,以免影响台主思路。歌台周围,不设灯光,在月色朦胧中对唱,让人看不清“庐山真面目”。台主虽非才华横溢,但以敏捷有急才者为佳,称“歌趸”。台主开台开唱,先立身台上,拱手为礼,唱一两段谦虚的开场白,再颂祝升平盛世,祈求风调雨顺,歌唱经济发展,期望人寿年丰。然后虽源于申明亭,但流风所用,各村皆有同好,并有不少出类拔萃者,俟机一显身手。如歌手迟迟未答歌,台主便要接二连三引逗或用激将法使歌手“开喉”,斗歌可以两人对唱,一问一答,也可以数人答唱,讲究变迁,历代皇朝,世界名人,民间传说,地方典故,花虫鸟兽,古今中外,无所不唱,无物不歌。可以严肃,可以谐趣,常令听歌者捧腹大笑。斗歌每首四句,每唱一句,锣鼓声衬托,以腾出时间让演唱者构思。对唱中,台主回答后还可以挑战,反问对方或转新内容,如果“三遍鼓”(每半分钟敲一次)罢,对方答不上,可以认输,缄口不言,也可由另一位歌手接唱,如是台主对答不出,则被认为才智不足,多次失威,会令人哄笑,轰台让贤。   鹤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歌台一开,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水泄不通,一般至深夜或黎明方罢。 [center][B]发展[/B][/center] 解放后,民间艺术得以大发展,鹤舞以其深厚的艺术基础,深得人们喜爱。在人民政府的重视下,这棵奇葩不但保存下来,而且得到发展。1953年,广东省举办全省每一届民间艺术大汇演,令观众耳目一新,喜捧“优秀奖”而回。1956年代表广东省参加中南地区民间舞蹈邀请赛,荣获“每一名”。1958年参加过中南五省民间舞蹈汇演,1959年参加粤中地区文艺汇演又获一等奖。同年在广州市文化公园等场所一连表演了17天30多场次,羊城观众叹为观止,好评如潮。 1987年,中山市民间艺术团赴澳门参加“春花彩灯贺升平”的表演,鹤舞是最受瞩目节目之一。   近来,鹤舞之风更盛,村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鹤舞手,系当市、镇举办大型艺术活动,均有鹤舞队参加。1999年迎接澳门回归,省举办大型的庆祝活动,村中选派4只鹤参加,还有1只参加了市举办的活动,沙溪镇“民间艺术团”参加游行,所到之处,观众无不雀跃,欢呼鹤舞,成为万人行队伍中的一个亮点。 2000年10月,沙溪镇举办中国中山(沙溪)国际休闲服装节,仙鹤被选作大会的吉祥物。《鹤舞九霄》是专题文艺晚会的主题。仙鹤随着服装节飞向世界,翱翔于九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