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沙溪民间艺术

发布时间: 2005年11月23日    作者:杨正绳  
  沙溪的“龙舞”,始于古象角村(今圣狮象角两村委会)。早在明末清初,有一年,瘟疫流行,当时社会风气闭塞,村民缺乏医学常识,只能靠采集一些草药治疗,有钱人家间或找郎中治病,但瘟疫仍在蔓延。村民的科学知识贫乏,迷信观念支配了人的思想,自然而然地寄托于“神灵”。认为“龙”在上天有至高无上的神力,能够消灾祛邪,降伏病魔。于是乡绅便派出“礼使”到有“龙舞”活动的中国四大镇之一的佛山镇,请来了“金龙”。事有凑巧,舞过金龙,瘟疫得到了控制,村民皆认为金龙显圣,灵验,因而与客商商量,将金龙买下来。并规定每年于农历四月初八日“浴佛节”,龙狮游街,祈求人口平安,风调雨须,五谷丰登,将金龙作为镇村之宝。经过若干年,南堡(今象角)取有金有银之意,再仿制“银龙”一条,因而成双以成双成对。   数百年来,历经更新,保持至今。可惜金、银二龙结构太繁,用布作龙衣,加上竹篾较粗,重重叠叠,重量较大,舞动费力,需不断更人,否则人不胜负荷。且每人在腹侧配上一节有节竹筒,以便放举起龙身的竹竿,减轻手部负担。因此,双龙游行巡游较多,舞动较少,比不上其他沙龙生动。后来象角村划分为两个村委会后,两条龙也分别划归管理。现每逢“浴佛节”两村庄共同举办游行,“双龙闹海”煞是可观。   另一种为木龙,木龙又称柴龙,用檀香木、楠木或樟木制作,上刻龙身,外涂金红二色,分为龙首和龙尾,各长二尺余,一人舞动一截,二人合作才能成一条龙,是最简单的龙舞。龙首多插以金花、红帛。沙溪木龙,以朱红色为主色,凸目白鬂,青鳍,有触须一对。大涌镇南村的木龙,在颈项部分多了一双龙翼。在封建社会中,对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没有科学的认识,加上无法抵御的自然灾害和一旦发生瘟疫,生活困苦、思想闭塞的人们,便以为邪神作怪,圣狮(旧象角)便抬起“翠龙”穿街过巷,木制的龙头重百多斤,由四人以木架抬着,龙身由多人尾随舞动,但现已片甲无存,代之是仿造的雌雄一对木龙。现仍沿袭龙舞的习俗。各村的木龙,平日藏身于庙宇中,到“浴佛节”五更天,村民用柚叶水清洗尘垢,俟天亮,伴以锣鼓,舞动进入各家各户,故有“四月八,舞柴碌”之民谣。此举为祈求太平,仪式简单,不用兴师动众,村民均焚香燃烛迎接,并封“利是”酬谢。   抗日战争胜利后,因新会市荷塘李姓与涌边、涌头李姓同宗,荷塘纱龙曾一度莅临沙溪献艺,其纱龙制作,巧夺天工,自制蜡烛,点燃不流泪,技术精湛.特别在岚霞斜宽阔地带表演,万人空巷,无不喝彩.过后,涌头村青少年受纱龙矫健生威雄姿强烈感染,于是在年长者指导下,首先用禾稻秆和榕树叶扎成一段段的龙身,用绳连起来,再配上用竹?制作的龙头,装上干电池,以电珠为眼睛,龙身插满神香.每当夜幕低垂,在村中舞动,闪闪发光的"火龙",令村民怡情观赏。之后,热心人士踊跃捐输,聘请有经验技工用竹蔑和纱布制作,配上精致的龙头、龙尾、烛光四射,现出鳞片,栩栩如生,经过无数次的翻新,扎作,小龙变大龙,变得气韵生动,灵活。而演技也不断进展,变化多端。一般以16岁左右少年组成队伍,勤加习练。1959年在佛山文艺汇演上获一等奖。以后活跃在乡间,成为沙溪民间艺术的又一瑰宝。 [center][B]狮跃[/B][/center]   讲起狮子舞,本镇除申明亭村外,各村均有舞狮习俗。过去因封建意识,多用狮子“洗街”,消灾辟邪,祈求幸福,每逢陈日呀“神诞”,多舞狮陬示庆贺。近来,则是一种艺术,健身活动,是庆典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中国的“狮舞”,有两大流派,这就是“北狮”与“南狮”。沙溪狮舞,既有北狮的气派,也含南狮的风格,不但外形华丽,而且动作技艺性强。搔痒、舔毛、打滚,表现了狮子温驯的一面;跳跃、跌扑、踩险、腾、转则再现了狮子勇猛、强悍的特性,加上时急时缓的鼓点或锣鼓声,更强化了狮子的性格和狮舞的气派。节奏强烈、浑厚、雄壮的鼓点,敲得观众怦然心动。   经狮重形似,南狮重神韵,讲究整体造型。狮舞中要表现出各种变化,如活狮一样,看它的帅气、阔气、憨气、灵气,似通人性,幽默、机智。舞狮者对高难动作都要完成得潇潇洒洒,漂漂亮亮,狮子的一扑、一剪、一摇头、一抖毛,都能表达出种种情绪的变化,是得意或沮丧,是娇嗔或狡黠,是震怒或恐惧,是勇敢矫健还是霸气横溢。出神入化,变化在玄妙中,不谙此道者,往往觉察不出来,失却欣赏机会。   最精彩的表演为“狮子走桩”,狮子登在高桩上,神气十足,时而直身昂立,时而探身下窥,时而憨态可掬,霎而威猛刚劲。站在比人高的桩柱上,心不慌,脚不软,随着锣鼓的节奏,上翻下腾,左盘右旋,时疾时缓,忽进忽退,张弛有度,起承转合,丝丝不扣,动作连?,一气呵成,栩栩如生,其梅花桩的套路是南路拳的独特套路。   最丰富多彩的舞技为“采青”,有采高青、水青、地青、蟹青、凳青等多种方式。采高青俗称“企膊”,用叠罗汉的办法,站在三、四层以上的人肩膊上表演,“青”一般是主事者以一串绳索高悬的生菜(或一小捆树叶),外并加“利是”,现代还加上香烟,是主家对前来祝贺祝福的狮队的奖赏。舞狮者在其周围表演一套绝技后,人叠人升高至“青”前,再行表演,千方百计也要通过狮舞的形式取下来。然后一口咬住,一吞一吐,吞吞吐吐,最后将其吞下。按习俗,狮子食“青”后,还要吐“青”,把吐出的“青”抛向主家,以示生猛吉利。还有如不是人叠人的,可以在“青”下竖一木桩,桩上有横条,狮子上楼梯般到达顶峰而将“青”采下来。还有一种是“地青”,将“青”放在地面,在“青”前摆上几碗水,让狮子跳跃而进,或过“桥”而进,增加难度。不论狮身与狮脚,都不能接触水面或把碗中的水淌出来。   传统的“南狮”表演技艺,还有“狮子上楼台”、“狮子吐球”以及“狮子花灯”等高难度动作。“南狮”潇洒自如,刚柔相济。突出一个“醒”字,故通常称舞狮队为“醒狮团”。近几十年来,厚山、涌头、龙头环、圣狮、龙聚环、?角、港头、下泽等的醒猩团,颇负盛名,近年来,新路村委会的庞头醒狮团,异军突起。在党委和文化站的重视领导下,狮子舞更加生机勃勃,参与者有老人、壮年和青年小伙子,共720人的艺术队伍,形成最具活力、最有气势的民间艺术群体。   1996年国庆节,沙溪镇举办了一次大表演,所有龙、狮、凤、鹤、倾“巢”而出,整个体育场,狮子相斗,游龙戏凤,鹤立狮群,使群众大开眼界。由于庞头醒狮团锐意进取,作了极高难度动作表演,一举夺魁。上场献艺的是郑金海和郑鸿章,表演了“醒狮走高桩”的节目,长度6米多的高桩阵,是由1。2米至2.5米高低铁桩组成,两人动作配合共舞,在错落有致的铁桩阵一,腾、挪、跳、跃完成“出洞、游动、上山、过洞、过山、采青、下山、落地、归洞”等动作。把狮子的“动、静、惊、疑、喜、怒、威、乐”等8种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表演者不但具备精湛的狮艺,而且有极佳的体质和临场应变经验。表演一气呵气,观众拍手叫绝。   1998年1月17日,龙头环醒狮团就邀在中山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兰花博览会”开幕式上表演,获得好评。 [center][B]凤翔[/B][/center]   圣狮的凤舞,颇负盛名。当古老的象角村产生了“龙”后,同治年间,村民彭述,每当见到“龙舞”时,总觉单调,气氛不足,象欠缺了什么,受到“游龙戏凤”的启发,于是觉得要有“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的祥和气氛,才算完善。尔后,与村中父老商量,动手扎作“彩凤”的模型。逐步扎作精细,身带彩羽,价值不菲。在当年,“凤”的身价,传说可抵五亩“门口良田”的价值。 彭述还亲自多次观察鸟雀的形态和动作,创造出一套“凤舞”的架式。表演逼真,与“龙”共舞,形成了自成体系的“龙凤配”。初期还是锣鼓催“凤”出洞,表演平凡。后来辅以锣、鼓、笙、箫引凤“的形式,与”龙“配合,翩翩起舞,更显示了“凤”的高贵气质,表现了“龙”的尊荣、威严,加强了“龙凤呈祥”的韵味。由于凤舞之柔,配以龙舞之刚,刚柔并济,有较强的感染力,颇有创意。   民初,“凤舞”曾到澳门表演。1958年,参加了“广东省民间艺术调演”。在广州文化公园和西关公园共演出19场,受到群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