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老人报》创办始末
发布时间:
2005年11月28日 作者:高民川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山市曾创办过《中山老人报》,只是为期短暂,出版仅一年12期就因种种原因停刊了。这昙花一现的《中山老人报》至今已逐渐被人遗忘,不少人甚至不知它的存在。但老人报的确为中山市的老龄事业作出过微薄的贡献,为使它的历史能保存下来,特不避浅薄,以过来人的身份,将创办始末追记。
[center][B]缘起[/B][/center]
1992—1993年之间,我同赵荣芳、李炽康、杨荫清、鲍云伟五人,经常在位于孙中山纪念堂公园西侧的周记餐厅饮早茶,我们都是离退休干部和教师,先后加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为会员,喜欢舞文弄墨寄托精神,谈话比较投机。后来发展为定期茶叙,轮流作东,天南地北闲侃,好不快意。赵荣芳同志,斗门人,80年代初期任中山县公安局长,在市政协离休后,热心于老人工作,在我们五老的联欢会中,曾提出组建老人文艺协会的设想,但因不易获得有关部门的同意而作罢。他又忽发奇想,要组织出版老人报。
改革开放以后,中山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喜人,人民生活改善提高,寿命延长,老年人数日增。1993年中山有60岁以上的老人12.5万人,占总人口的12.3%,其中离退休人员3.4万多人,按国际标准中山已进入“老年化”行列。老龄事业,举世瞩目,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江泽民总书记曾为《中国老年》杂志题词:“重视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老龄工作除靠政府开展外,银发一族也应自己重视积极参与。开展老龄工作,必须大造舆论,大力宣传,从而促进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促进五个“老有”(老有所养、所医、所为、所学、所乐)的发展,这是符合广大老年人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愿望的,所以赵荣芳提出创办老人报的建议。
[center][B]筹备[/B][/center]
1993年9月,孙中山纪念堂收回场地,周记餐厅拆迁,五老茶叙改在拱辰餐厅,赵多次提出办报的问题,并说已获得有关部门和一些老同志的支持。1994年1月间,赵在拱辰餐厅主持召开老人报筹备会,除原有五老外,还有时任市老年书画会秘书长的程智民老师共6人为筹委(以后又加入陈若和李国瑞二人)。至于主编一职,大家认为我做过侨刊主编,有一定经验,“非君莫属”。我则认为办报不同办刊,缺乏办报实践,自己水平不高而责任不轻,因而推辞。而赵认为我最合适,如我不就,则老人报办不起来。他言词恳切,况且为老人事业服务是件大好事,我只好勉为其难答应暂时试试,不作长久打算。
不久,赵来电话,说办报的事已同市委宣传部郑金钻部长谈过,指示可打个报告申请,因而赵要我草拟申请报告。
报告写好后,经传阅讨论,众无异议,抄正发出。2月21日即收到市委宣传部批准出版的通知,赵提出争取于1994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创刊出版,筹备工作紧张开始。
[center][B]方案[/B][/center]
经过研究,确定了办报的宗旨和出版方案。本报宗旨是面向中山老人,服务老人事业,为老龄事业广开言路,为“夕阳工作”添砖加瓦。宣传党和政府对老龄工作的政策、措施,介绍各地老龄工作行之有效的经验,表扬好人好事,反映老人心声,维护老人合法权益。并以活泼多样的文章形式向老人提供学习、生活、娱乐、保健等方面的精神食粮,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总之,老人报说老人事,报道老人喜与忧,推动老人事业的发展。
报名定为《中山老人报》,出版印书号为“中粤印准字第175号”,四开四版,每月出版一期,内部刊物,免费交流,社址设在市老干活动中心三楼,由中山市印刷厂印刷,发行工作由全体编委负责。
编委会成员如下:
主任:赵荣芳
副主任:李文光、高民川
主编:高民川(兼)
副主编:程智民
编委:鲍云伟、杨荫清、陈若(女)、李炽康、李国瑞
又聘请了下列老同志为名誉社长和顾问:
名誉社长:黄旭、陈振光、甘子源、林藻、吕胜、陈占勤、刘庆常、麦满珩、苏干远
顾问:冯永、钟德来、黄金贤、杨赞光、陈萍(女)、李耀武、赵德钧、冯英豪、李森、秦冠谦、陈福志、杨文荣、林耀庄、黄联安、吴刚
为了扩大影响,由赵联系老同志为创刊号书赠题词。我以个人名义致函美国檀香山和澳洲友好乡亲,告知《中山老人报》即将创刊,请予惠稿支持。由于初办,稿源一时不易解决,则要求全体编委积极写稿。其他有关问题也作了相应的考虑和安排。
社址原由老干活动中心安排在该中心三楼市老战士联谊会办公室,而实际上因编委大多数是市老年书画会成员,因而都在市老年书画会办公室活动工作。
[center][B]创刊[/B][/center]
距出版日期日近,编委经常集中,积极组稿写稿。发刊词、版面设计、栏目和排版,由我草拟后,经集体讨论通过。由于“白手兴家”,受经济的限制,一切从节约出发,少花钱多办事,工作繁忙琐碎。加上当时中山印刷厂设备、技术落后,手工操作,进度缓慢,得时常跑去催促。创刊号终于在1994年5月国际劳动节后不久面世。大家十分高兴。
创刊号头版刊登了《李鹏总理强调要特别关心离退休人员》、《两会代表、委员谈老年问题》、《工资制度改革传喜讯、离退休人员同步增资》和《国务院通知增加企业离退休金》等喜讯和我市有关老人活动的报道。这些都是有关离退休人员切身利益的信息,老年读者喜闻乐见。主管老年工作的市老龄委秘书长杨文荣,肯定老人报出得好,他认为除了广州的《老人报》外,《中山老人报》是全省第一张老人报,十分难得,表示大力支持。早在创办之前,市老龄委就赞助了经费,杨文荣还积极写来有份量的稿件:《毫锋歌老业,翰墨颂晚晴——祝贺中山市老人报创刊》和《毕生憧憬成现实,晚年养老有依归》,对党和政府对老龄工作的指示,以及我市老龄工作的现状,叙述得十分详细,刊登后,老年读者表示欢迎。
创刊获得老同志的支持。东振光、甘子源、吕胜、陈占勤、刘庆常、周挺、李耀武、李庆余、刘德民以及澳洲中山同乡会、旅澳洲中山乡亲梁培、唐向明、郑嘉锐等惠赠题词致贺,均刊登于创刊号。旅澳洲乡亲周毅光积极投寄题为《中山老人在澳洲》的稿件。
市热心读者积极写稿支持,反映老人心声,如苏伯、苏椿龄、麦秀梅、任幸、陈标、侯受汉、李庆余、李炳芬、方炳元、梁志刚、梁耀中、陈卫中、李玉燕、黄联安、刘庆常、陈广材、谭则彦、钟德来等都曾惠赐稿件。
在赵荣芳编委主任的领导、全体编委的努力和各方面的支持下,中山老人报不断克服困难。做到按期出版,终于坚持了一年。
[center][B]问题[/B][/center]
《中山老人报》由1994年5月创刊起,至1995年5月共出版了12期,在实践中我深感有些问题难以解决:
一是体制问题。《中山老人报》既不是党政部门所办,也不是集体单位所管,只是以赵荣芳个人名度组成编委会,性质不明确,既没有主管单位,也没有主办单位,不出问题还好办,万一出现非一般的问题,谁能面对解决,赵荣芳个人能够担当起吗?如果在文字上出现问题,我这个主编也难于应付。历史上的文字狱,不能不令人“谈文色变”,文革时期我就吃过苦头,见过鬼怕黑,我不能不认真考虑。早在第三期出版时就提出辞职,只是赵荣芳极力挽留,而我才勉强又干了一段时间。
二是经济问题。办报经费是无源之水,主要靠人赞助一切开支都得节约,但长期下去也难以维持。尤其是发行问题,华丽期要分发给市内外、镇区有关部门和重点中小学,工作量大,为节约开支除市外有关部门和市内个别单位邮寄外,都得由编委分工上门投递,或托人带走,编委都是七老八十的人,没有精力也不可能长期这样,而又找不出别的办法解决。
三是主编难以应付繁杂的工作。举凡组稿、写稿、改稿、编辑、排版和送稿审阅,以及跑印刷厂、校对、发行等所有工作,主编都得参加,编委是没有报酬的,有什么困难,可以不管,而作为有报酬的主编,却不能不千方百计去解决。(初时,正副主编和管财务的有数十元的报酬,我记得主编是每月80元,后来主编改为200元,财务150元,每日轮流在办公室值班,每日每人发茶点费3元。稿费是每千20—30元。
如此繁重的工作,年逾古稀而以患有心血管病的我实在难以为继。
[center][B]停刊[/B][/center]
基于以上原因,在第12期(1995年4月)出版之前,我就拟定了“辞职启事”,面见赵荣芳,表示坚决辞职,赵虽无法挽留,但不同意在《老人报》刊登“辞职启事”,打算想办法看能不能继续办下去,否则让其“自生自灭,不了了之”(赵的原话)。当时别的编委也想办下去无奈深感主编一职难当,无人承担,因此,自第12期出版后,《中山老人报》就无声无息地停刊了。
停刊后,不明底细的读者,纷纷询问何故,有的还继续投稿。关心《老人报》的老同志,认为《老人报》创办刚好一年,效果不错,都希望续办。其中《中山老人报》顾问中山市老战士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冯永(二叔公)同志多次与我商谈续办的事,终因一些主要问题不易解决,而我又无恋栈之意,因而停刊至今。
停刊后,经费还有剩余,转交给市老干活动中心保管。《中山老人报》的创办,赵荣芳同与功不可没,而《老人报》停刊后不久,赵荣芳同志因病谢世。我希望今后有关部门,以及像卧铺荣芳那样的热心人士,能够复办老人报,为中山市的老龄事业作出贡献。
1999年12月23日
追记于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