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图书馆旧史

发布时间: 2005年11月28日    作者:苏慧芳  
  中山始有公共图书馆,要追溯到南宋末开县之初宋绍兴二十二年,原丰山书院,本铁城义学旧址。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山东蓬莱人张墨缘(文翰)出任香山县知不受欢迎,翌年聘请邑人黄绍昌先生为丰山书院主事。黄接任后,开设古学课程教授生徒,因感于不可无书供学生诵读,乃商于张。张极力支持,掷资构筑藏书楼三间于五子堂之东,名曰:“寿香楼”,复向乡绅倡议捐献书籍,经史、子、集得以粗备。知县张墨缘为此还亲手订定《藏书约》。故丰山书院“寿香楼”便成为中册第一所图书馆,是我中册县公共图书馆始祖。 清末废科举,丰山书院改为学堂,“寿香楼”之藏书分藏于教育会和中学两处,其中也有辗转借阅而落入私人之手。   宣统元年(公元1908年)郑彼岸先生向教育会提议办图书馆,由洪式文、张铭石两先生各捐款项,在文昌庙内修建房舍为图书馆址,除将前丰山书院藏书并入外,并由黄仲?先生捐书六箱。   公元1919年(民国八年)前县长林正铨复购科学新书一批,成立通俗图书馆于城内关帝庙,藏书方面有古籍七十余本,小说三百本,杂志四百本,科学丛书二百余本,后因地方狭隘潮湿,后座于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倒塌,乃移藏书之一部分,分贮于县立中学,暂以城内正薰街教育会为馆址,主事者张仲弼先生。   由于前寿香楼及通俗图书馆长李成于1925年12月(民国十四年)拟征求图书,特将其本人购置各书数十种捐出,以示提倡,并通请全县及各埠热心文化者捐书捐报,还通告邑人的将历年在前寿香楼和该馆所借各书籍及所拾获图书交还,以重公德。复定劝捐条规,凡捐书款达五十元以上者,概在馆悬挂捐款人肖像以留纪念,满百元者,另行呈请省宪嘉奖,可见当时图书馆对失散书籍及发动各界捐书亦甚为重视。   公元1935年(民国廿四年)前县长朱卓文的遗裔朱腾云先生捐赠西山约一亩多土地作为公产,西山乃石岐胜迹,山上古木参天,有宋代种植之木棉树,有建于明代这西山古寺,是风景优美环境幽静之好去处。当年县长杨子毅,即以此地筹建军图书馆,并成立设计委员会,张仲弼先生、郑清先生等为委员。未几委员会改组,由黄文坚、?占能、杨兆焘先生等负责兴建中山纪念图书馆,工程于公元1935年(民国廿四年)11月1日奠基,1936年12月建成两层,并将通俗图书馆归并办理,于1937年2月10日开放。由张丕基主持,第一座为阅览室供民众阅览,第二期工程,旋因“七七”抗日战争爆发,被迫中断。抗日战争期间训练团及乡镇曾占用馆舍为办公地点,县境沦陷后,汪精卫军队冯震球、郑光莹、彭济华等部先后盘踞馆地,于是典籍厄甚秦灰,橱架付于楚炬,学苑书城沦为营垒,兽蹄马迹,交躏西山。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日寇投降,县土重光,县长张惠长委派李鸿标为馆长,负责恢复馆务。此时图书馆劫后,一切荡然无存,百废待兴,当由县拨给开办费100万元,修缮费40余万元进行复办工作,馆里所需设备则各邑人募集。   在前县长杨子毅任内,曾与郑道实、郑彼岸两先生商定,在香港商务印书馆及中华书局购书一批,后因县境陷于敌手,未能及时运回,于是派人赴港调查,经半月交涉,对方始同意交还,得书二万多册,其中有24史、四库全书珍本古今图书集成,万有文库一二集、西文书等,使馆藏稍得充实。经过差不多一年时间的修复、整理,除三楼工程未竣工,馆内设置,基本完善,于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9月1日上午8时,隆重举行开幕礼,除柬请各机关官长社团代表等莅场观礼外,并欢迎社会爱好文化人士参加。   三楼基建工程于9月竣工,10月29日上午举行落成礼,于是11月11日开放借书。全馆三层,总面积为1179平方米。   当时,馆内组织机构情况,馆长李鸿标,下设四组,计总务组长杨奕生;采编组长彭作楠;阅览组长梁云鹄;推广组长由李馆长兼任,各组设干事一或二人。经费除县府拨款外,田赋收入占大部分。   为开拓读者视野,图书馆于1946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之日展出书画展览,此次展览展出宋元明清历代名画家珍藏,亦有不少当代流之心血杰作。其中一张“天下为公”是孙中山屿给杨仙逸之名作,还有黄兴先生写的“佩弦”两字。   1947元宵佳节,图书馆举办征联灯谜活动,由李鸿标馆长主持,郑彼岸老师策划,冠军陈树荣,谜语显浅有趣,奖品为笔盒信封纸等。 1949年3月为提高全县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及发扬文化艺术传统,发起举办全县中小学生书法比赛,各校学生参加甚为踊跃。   1949年解放前夕,图书馆得到地下工作者指示,立足本岗位,保卫馆舍,及保护馆内一切书籍资料,迎接解放。1949年10月14日我县解放,在此划时代之翻天覆地变化中,图书馆照常开放。   1950年2月1日,石岐市军管会,接管图书馆,任命郑彼岸为馆长,主任黄旭,副主任黄乐天。1950年接省文化局公函批准,图书馆经费一亿元(当时是用旧币),馆内人员编制10人,但当时实际工作人员只得8人。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图书馆首先改变过去藏书楼之做法,将图书公开向全市人民开放,取消借书要店铺担保、按金及衣冠不整不得进馆等清规戒律。自解放后,进馆读者工人占80%,农民占17%,馆之性质、服务对象均起根本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