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谢照轩和一件鲜为人知的旧事

发布时间: 2005年11月28日    作者:吴毅刚  
  谢照轩先生祖籍中山市火炬江尾壮举村,1994年逝世,享年84年。 1928年,谢照轩考入中山县县立师范学校甲部(即普师学制部),时校址在石岐东门外沙陂巷留霞寺,即学宫西侧。1929年,学校学习陶行知创办的江苏晓庄乡村师范学校的办学经验,于1930年,杨辛锦校长时,迁往翠亨村办学,以杨氏兼善祠、寅庵祠、陆氏兰桂祠并盖葵棚两座为校舍。学校以孙中山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学生,以孙中山先生“授以农、工商、技艺”,重视“双手万能,力求实用”,“培养国民之模范”的教育思想与晓庄乡村师范经验相结合来办学,开设甲部(普师)、乙部(简师)和初级农业职业等三种学制,开设的课程除了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体育、音乐、美术以外,还开土壤、生物等农业科学的课程,重视“教、学、做”,组织学生参加农业劳动,鼓励学生接触劳苦大众,把教学与生产劳动和改造社会的实践结合为一体,培养学生成为“乡村儿童敬爱的导师”,成为改造社会的革命者。那个时期,学校培养出如谭桂明、杨日韶、袁世根这样一批教育者与革命者。在学期间,谢照轩树立了强烈的爱国爱民的思想意识。   1931年,谢照轩毕业后,和两位同学到上海去工作。其父谢文光1923年曾任香山县县长。当时的大上海,军政界、文艺界、工商界都有许多中山籍的人士,其中不少是其父的世交好友。   1992年6月15日,时已82岁高龄的谢照轩老先生怀着埋藏在心底六十年的心愿,从香港专程回山,寻访到母校中山师范,向母校道出了一件鲜为人知的旧事:   当分到了上海,拜见过父亲的知交好友之后,便偕二位同学上街逛,一肯逛到大厦林立的外滩——那是美、英、德国、法等国的租界。他们正要走入黄浦江边的外滩公园,抬眼看见门口立着一个牌示:“华人与狗不得进内”。来自孙中山故乡的热血青年不禁怒火中烧,他愤估将这个臭名昭著的牌子砸毁,引来了一直敢怒不敢方的群众围观,都叫好称快。接着,一伙法国巡警就把他们三人拘捕了。法国巡捕在审问时,谢照轩义正辞严地说:是我砸的,不关他们两人的事。为什么中国的土地中国人不能进去,就算你们不让进去,为什么国把华人与狗相提并论,你们要讲出道理来!“法国巡捕被质问得无言可对。   时值九•一八事变,日寇入侵我国东北,正是民族矛盾激烈,国民爱国义愤高涨之时,磺毁外滩公园牌子件事轰动了上海,轰动了全国。一时,在上海的中山籍各界人士向社会发出呼吁,得到上海各界的声援,联合向法国领事馆交涉,慑于中国人民的声威,法国领事馆只好释放了谢照轩和他的同学。   六十年过去了,谢昭轩等级先生 神情兴奋地谈起这段史事,仍流露出当年砸毁外滩公园臭牌示的那捉冲天豪气,令在场的师范校长等人听得意气昂扬。 谢照轩老徒先生还将其本人保存了61年的中山县立乡村师范学校第一届学生的毕业证书(当时的校长是孔昭英)及一帧校史照片赠给母校。   这帧校史照片是“中山县立乡村师范学校第四届毕业同学留影纪念“,是其弟谢仁轩的毕业照片,摄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照片前排正中为校长黄中廑,后排左起第一人为谭桂明。当时的总理纪念中学(即中山纪念中学)刚竣工,排栅尚全部拆去,该届毕业生则是在纪念中学读书最早的学生。谢仁轩早逝,这帧照片由其女友带到美国珍藏。辗转近60年后,其女友交给谢照相馆轩先生带回母校。   现在,这帧校史照片和谢照轩的毕业证书保存在中山师范校史室里,是弥足珍贵的校史资料。谢照轩先生的爱国义举以及杨日韶、袁世根两位英烈,谭桂明等革命事迹,成为中山师范学校对每届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