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桃李无言 下自成蹊

发布时间: 2005年11月28日    作者:卢德铭  
  我国装裱书画起始於东晋时代,历代名师辈出。而今,欣逢盛世,倡导精神文明,僵书画之风尤盛,而装裱艺术亦随之成风。这里所介绍的余水添,就是一位地处广东省中山市内一乡村的书画装裱师。常言道:山小岂无云出岫。余水添虽是生长在乡下,但由于他技艺精湛,来求装裱书画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笔者与其相识逾十载,目睹其间变化,有感于此而述。   余水添,1956年出生在孙中山先生的故乡翠亨长沙埔乡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在家里的五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除了仍一弟弟在乡镇学校任教外,其余的都在乡里耕田。因此,他并没有“艺术遗传基因”。但他自幼爱上了大自然,尤其他是生长在田畴溪涧、鸟语花香的乡间里,在美丽大自然环境的薰陶下,使他对书画艺术逐渐产生了兴趣。当他还在读初中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经亲戚介绍,被本市书画家吴云纵先生收为谊子。可惜当时吴先生不是生活在长沙埔。   1973年,他初中毕业后,和一般农村青年一样,开始了务农生涯。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田里默默耕耘。但他并没因此而减退对艺术的兴趣,相反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了求知欲。由于离孙中山故居较近,他便成了故居书画商店的常客。在这里,接触过不少书画的艺人,因而,对书画艺术的兴趣越来越浓。   1978年,他的谊父吴云纵先生到孙中山故居整理文物,并常作书画,使他有更多接触书画艺术的机会还是很有限的。当时因他谊父在故居是临时的,住宿条件较差,对书画创作不便,因此决定搬到余水添家里住。吴先生为增加他接触书画的机会,决定教他装裱书画。他每天干完农活后,虽然已很累,但肉体上的疲倦,改变不了他对书画艺术的追求。   吴先生虽然不是装裱师傅,但懂得装裱程序及基本方法,为了余水添的学习,宁愿将自己的作品给他学裱。谊父的悉心裁培,更坚定了他刻苦钻研的信心。从此以后,日复日,月没月地学。裱坏了,再掀、再补、再裱,反反复复地摸索。经常一天站立工作十多个小时,比干农活更辛苦,晚上常干至零晨一二点。就这样,他迷上了书画装裱。为将书画装裱学到手,他常与孙中山故居书画店的书画艺人学习、了解。这里有北京、上海来的行家,他们也补余水添虚心好学的态度所感动而畅所欲言,因此,他又了解到南北装裱技术的特点。同时他还四出寻找名师指点,省博物馆书画装裱师刘少邦先生也被他的真诚所感动,还专门送了有关书、籍给他学习。他不但装裱新字画,而且研究装裱古旧字画,对古旧、残缺字画的去污、除斑、修补有颇深的研究。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摸到了规律,掌握了这门技术。如今,不管是春夏秋冬气候的变化,还是生熟宣纸收缩它的不同,他都能应付自如。他虽然没有作宣传广告,但由于重质量,收费合理,“余水添“的名字已被中山、珠海等地书画界广为传播。自1980年以来,他已多次承接珠海市艺术馆、中山市文化馆等单位所举办的书画展览的装裱。1990年还承办了珠海市文联举办的全国当代名书画家作品大型展览的装裱。十多年来,他装裱过无数名家书画。如伍瑞隆、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刘海粟、崔子范、关山月等书画家的书画。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影响与日俱增。他的书画装裱室虽仍是处于林野乡间,但遐迩墨客纷至杳来。正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