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与笔黑共度七十春秋

——刘德民的从艺经历
发布时间: 2005年11月28日    作者:卢德铭  
  2月12日,在中山市博物馆隆重举行了《刘德民书画展览》,展出了刘德民先生的山水、人物、花卉、虫鱼、鸟兽及书法篆刻作品共100多幅。眼前的作品仿佛展现了刘德民七十年艺术历程的脚印。   刘德民,号慈庵,静观楼主。1911年出生在中山市沙溪镇溪角村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在本村小学任教务主任,善作诗书。刘德民读书至初中,毕业于石岐一中,其大哥毕业于广州中山学,兄弟幼承父训。   刘德民自幼喜习诗书画。由于家道清贫,只有用街砖清水练字。无钱买颜料,则采用天然颜料,如将紫藤菜子和水瓜叶捣烂取汁作染色,到山上拾有色的石仔,研为藤黄、赭石,向香店索染香脚的红水作为绘画的色彩。他对美术的领导者如痴如醉,一次放学途中,见一面家在写生,他凝神注目,竟忘了回家。由于是自学涂鸦,无名师指点,又缺乏书画范本,于是他不辞辛苦,经常跑到离村四五公里的石岐镇书画装裱店“读”书画,还不时临摹,书画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后来,还受大观阅书画装裱店的一位70多岁老师委托,代临摹客人的古字画。   诗古文辞是中国书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它是必修的课程,否则,只能成为“字匠”、“画匠”。刘德民先生由于生长在书香之家,故此,自幼就受到这方面的薰陶。他初读私塾时,就把唐诗、宋词作为念字歌。稍长,还研究散文,并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十四岁读梁启超文集,并被其中“中国青年要跟时代走也”一句所吸引,深入脑海。迨入中学念书时,读鲁迅、巴金等文艺小说。久之,渐受新文化的影响,曾自撰门联:“欲图世界无穹业,宜读神州未见书”。在那时已有对旧社会的事物必革新的思想。迨至“九一八”日本侵华事变时,学校组织救亡工作,他在街上写宣传画,编印抗日诗歌,募捐筹义款等。及至乡邑沦陷,在凄苦底下,却忘饥废寝,针对日寇的凶残,人民的痛苦,写下两部史画集,一集为《血债》,一集为《泪痕》。《血债集》闻日寇入乡,家人把它焚毁,《泪痛集》尚幸保存。   解放后,他参加中山县税务局工作,一手抓税收,一手抓文化宣传。坚持书画创作,积极送作品参加展览。并已受到当时政府领导的重视,中山县长谭桂明还在他的《泪痕集》上题了“痛思既往,奋发当前”的语句,给他很大勉励,使他站稳工作岗位,勤恳工作。直至退休后,还发挥余热,作育英才,为青年举办艺术讲座,教授书画和诗古文词,不断为社会作有益之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刘德民先生在艺术园地里的耕耘,终于得到了社会的承认。1987年泰国王储访问中山,他受中山市政府之邀绘制《云龙图》以馈赠泰王储;1988年被评选出席中山市暨广东省“老有所为精英奖”表彰大会;1992年获中国税务学会书画奖优秀奖。   刘老先生虽年届耄耋,在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但仍不断进行书画创作,晚年还自刻了一方“老将书画结闲缘”的印章以自勉。                            1993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