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诗人、僧人、爱国人苏曼殊

发布时间: 2005年11月28日    作者:黎繁青  
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 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 ——《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   这是诗人苏曼殊现存的最早作品,发表于1903年10月。诗中以战国时期义不帝秦的义士鲁仲连自况,表现了一种向清王朝拼死抗争、义无反顾的革命豪情,立志高远,兼具刚柔之美。这正是苏曼殊爱国主义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   苏曼殊是广东香山沥溪(今属珠海市)人。生于1884年,原名玄瑛,字子谷,早年留学日本,受留学生中爱国主义思想影响,向往革命, 因痛心于为弱国之民,加入“青年会”、“拒俄义通队”(后改名为“军国民教育会”)等组织。1903年归国后,在《民国日日报》(上海)、《中国日报》(香港)任职。后再赴日本。与陈独秀、章炳麟等结为密友,积极宣传革命,是进步文学团体《南社》的成员,并与“同盟会”诸领袖密切来往,为孙中山所倚重。在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弄权窃国的一系列斗争中,他思想激进,态度鲜时,积极为救国救民奔走呼号。   苏曼殊曾出家为僧,法号曼殊,被称为“革命和尚”。这可以从他当了和尚之后写的《过平户延平诞生处》看出来:“行人遥提郑公石,沙白松青夕照边。极目神州余子尽,袈裟和泪伏碑前。”此诗发表于1909年,“郑公”即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郑氏生于日本,其重母为日本人;曼殊也生于日本,生母亦为日本人,两人身世相似。曼殊对郑成功早怀敬慕之情,以继承其遗志自期自勉。所以当他到达位于日本平户岛上,相传为郑成功诞生之处的“郑公石”纪念碑前凭吊时,很自然将自己的身世、出家去国的遭际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思虚联系了起来。他描写了夕阳照耀下青松、白沙、碑石相映衬的凄清之美,抒发了对神州革命的思念,也表达了对郑成功的敬仰与崇拜。“袈裟和泪伏碑前”,这是多么悲切、多么炽热的民族感情。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成功,曼殊在国外,闻而狂喜,赋诗云:“壮士横刀看草檄,美人挟瑟请题诗”。但革命果实为袁世凯所篡夺,孙中山发动了二次革命。曼殊于是又奋起响应,以个人名义发表《讨袁宣言》,表示:“衲等虽托身世外,然宗国兴亡岂无责耶?”然而,二次革命终究归于失败。曼殊悲愤至极,在1913年发表的《为玉鸾女弟绘扇》一诗中,写下“疏柳尽含烟,似怜亡国苦”的沉痛之句。表达了热血男儿对国家命运始终未能忘的悲愤情怀。   后来,曼殊见兵连祸结,生灵涂炭,思想趋于一种特有的忧郁与愤懑。对此,柳亚子曾指出:曼殊“其实不是真真退守,真真向后转走。我认为他晚年讲的话,实在是表示他在极端愤激。”(《苏曼殊之我观》)他内心交织着矛盾,充满了苦闷和忧伤,“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他过着半僧半俗的生活,时而西装革履,时而袈裟芒鞋,表现出极其疾愤的情态。他多次往返于日本和中国。身居国内时,思念在日本的慈母;到日本后,又追怀故国和乡亲。他这时的思国怀乡诗写道:“故国已随春日尽,鹧鸪声急使人愁。”(《吴门依易生韵》)“相逢莫问人间事,故国伤心只泪流。”(《东居杂诗》)流露出对祖国被军阀蹂躏的极度哀愁。但在他心目中,始终烯烧着一股热爱祖国的熊熊烈焰:“毕竟美人知爱国,自将银管学南唐。”(《无题》)“狂歌走马遍天涯,斗酒黄鸡处士家。逢君别有伤心在,且看寒梅未落花!”(《憩平原别邸赠玄玄》)   1918年5月,苏曼殊病逝,终年仅35岁。陈独秀说:“像苏曼殊这样清白的人,真是不可多得的了!”其实,出家的未必真出世,苏曼殊,分明是一位近代史上贷真价实的爱国人。 原载1994年《支部生活》月刊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