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人之光

——记北京美专(现北京美术学院)创办人
发布时间: 2005年11月28日    作者:郑褧裳大师  叶苍整理  
  郑褧裳先生本名锦,以字行。广东中山市人,1883出生于中山雍陌乡。乃翁玉池公,善丹青,尤精山水;先生髫龄侍几砚间,陡濡目染,深得家学画源。六岁启蒙于乡塾,年15负笈东瀛,入横滨侨校大同中学,该校为梁启超与侨商鲍滔宗先生所创,在梁启超康有为之熏陶下,深深种下民族意识。后入东京攻读西画,为我留日习绘之先驱,继有陈树人、鲍少游,均相交甚厚。力学五载,于日本画家成名之作,悉肖汉画,因悟日画乃汉画之蜕化而成也。身为汉人,岂可忘本?故毕业后转赴西京入美术工艺学校,取法乎上,矢志专攻中国画技法,尤致力于两宋画体。1906年毕业,当绘仕女图《娉婷》一作,获选于政府文部省美术展览会。大正天王莅观,对该作倍加欣觉,媒体争相报导,轰动三岛,誉为中国人之光。先生获此殊荣,既得天赋美质,更通中西画艺之秘。先生学厌博,复入日本最高学府绘画专门学院,苦志深造,专研习康、宋、元、明历代各派技法。悠悠五载,画艺大进。其精作《待旦》获选陈列于东京大睚博览馆,驰誉日本画界。考古专家黑川真赖博士评之曰:“康代金碧辉映之技法,湮没已久,今于郑君斯作见之,东方面之异彩也。”为之惊叹曰:“其献伟矣”,时1912年3月,年29岁。   先生家道不丰,能久学扶桑,常节衣缩食,困学苦行,亲友见之每予支援。豪商鲍滔宗公尤为得力,并纳之东床。夫人鲍桂娥女士,亦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婚后持家课子,亲操井臼。郑先生无后顾之忧,相得益彰。   1915年应中国教育问之聘。回国创办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执掌十年,既悉心授徒,又倡导社会艺术教育,为“艺术生活化”及“生活艺术化”广辟蹊径。又充北京大学高等师范教授,兼任故宫古物陈列文华殿主任,由是得朝夕揣摩古画真迹,其作品精益求精。更可敬者:时值军阀混战,故宫文物得完整保存,端赖先生以一介文弱书生,勇对军阀,动之以利害,据理力争而竟兢兢之功。   1924年先生鉴于我以农立国之邦,苟图富强,首在提高农民素质,科学务农,遂辞去校长、教授、主任各职,与晏阳初博士等志同道合诸友共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开民农业调查、农民教育、农村自治等工作,并选定河北定县为实验区,研究县治,历十余年不懈之工作,摸索得一套村治方法:设农民夜校,扫除文盲,倡导农业科学,指导农民生产;建立乡社卫生组织,培养农民卫生习惯;协助农民组织公民团体等措施。成效卓著,为南京中央政府嘉许,并推广施行。先生之模范县治,一时风靡全国。奈何1938年日寇入侵,不得已一再播迁,曾到浙江兰溪、江苏江宁、辽宁沈阳、四川新都、泸溪、湖南衡山等,仍依次推行,为时虽短,亦奏明效。抗战期间,吴铁城归主粤政,杨子毅接掌中山,慕其能,与孙科联名,礼聘先生回乡,主持邑中教育事业,并指导农民教育、农业科普工作。计划甫就,即遭中山沦陷,遂退隐濠江,不复问政。日久致力画艺。   先生作画不苟下笔,构图每兼旬累月而成,刻意经营。每公展其画,有口皆碑,誉其解剖娴熟,故美人瘦纤修短得宜,行笔洒胶全无俗容,梁任公于饮冰室全集有《郑褧裳画引》一文,其云曰:“布局取势,运笔赋色,规矩峻整,而神理内完,专门之艺此为精能。”又曰:“生冥心妙造历逾岁纪,沿流沂源,众长奄备,莫不细入毫发而惬飞动,务极规矩,归于自然。……东京市新下博览会,大正博览会,美国巴拿马博览会,竞致褒题,翕然精诣,东方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其评价之高亦可见矣。   先生为人敦厚可亲,一言而合,博学多识,每健谈终朝不倦,著有《华北沦滔区视察记》及《中山人之一生》等珍贵之战时救国巨著,为时人所崇敬。不幸于1959年3月,病逝于澳门镜湖医院,享年七十有七。噩耗传达室来,驻港澳画家鲍少游等共组“郑褧裳遗作展”,规模宏大,观者川流不息,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