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位纯朴知青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2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冯永
1972年11月2日夜间,一声残酷凶狠的季后台风掠过珠海地域,袭击原红旗农场垦区中山分场,推毁了新筑处围堤,无情地夺去了正在那里以坚强意志保护堤围、抗击台风、抢险战斗的36名知青的宝贵生命。
翌日,原红旗农场领导及全体员工,怀着沉痛的心情,举行了追悼大会,惧为响应党和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了集体财产,抗击台风,英勇战斗而光荣献身的36位革命烈士。跟着,农场领导分别慰问了烈士家属,并安排好善后工作。
36烈士之一,刚满19岁的纯朴知青——萧妙珍(女)身世辛酸,一生勤俭,其爱国爱家、无私奉献精神,更使不感触动情,欣然起敬。
萧妙珍,原籍大涌,幼年时,父母早逝,叔父家境贫寒,无力赡养,只能收养其兄萧兆洪,而将她送去古镇孤儿院抚养,长至9岁时,由坦洲联胜村干部黄好、梁妹仔夫妇收养,改名黄少珍。
少珍到黄家后,聪明有礼,精乖听话,勤劳俭朴,吃苦耐劳。少年时,协助养父母管好弟妹,做好家务。长大后,懂得照顾家庭,参加集体生产,以附带劳动力去干插秧、割禾等农活,甚至伙同围内的青少年参与撑艇运输及去大海边打鱼捞螺,希望多赚工分帮补家庭,改善生活。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深受养父母的喜爱。
她9岁进入坦洲?洲小学读书,在学校老师的培养教育下,牢记毛主席的教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她都能凭着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努力学习,同时切实做到学习劳动结合,每天既能按时交作业又能为家里何等好家务,还在学校参加校内劳动,协助同学整修学校茅棚课室,平整学校操场,她对同学团结友爱,常常关心、帮助比她幼少和残疾的同学,牵着或背着走滑路,过木桥,在学校内外都受到好评,年年被评上三好、五好学生。
她跟随养父母在联胜五福围生活、劳动共有七个年头,无论围内围外,左邻右里,隔河对涌的男女老幼都称赞她能助人为乐,帮助别人做好事。她懂得撑艇,游泳,就毫无保留地教会其他青少年,他人有困难则竭力帮忙。有一次,邻围一位阿婆,因患急性胃炎,肚痛又屙呕,家中无人照顾,她半句话没说,自告奋勇,用小艇载阿婆往医院及时急诊,经医生开药医治后,翌日就痊愈回家了。另一次,她在回家的路上,远远看见几个小孩在游水,突然间,传来小孩呼救声,她不顾一切,放下手拿的东西,直奔前方,跳进水中,将溺水小孩救起,这件事在社会上反响很大,街坊邻里,异口同声,无不赞叹她是个好青年。
1970年她因养父黄好触电身亡后家境困难而辍学,跟随胞兄萧兆洪返回大涌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在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下,她毅然报名申请接受再教育,被批准下放到原红旗农场军垦中山分场参加劳动。由于她在坦洲作为附带劳动力参加过几年集体生产,撑艇、筑基、插秧、割禾、种蔗等,样样都懂,而且懂得游泳。因此,编入班组劳动。在班组,她事事都起带头作用,在劳动中干劲很大,又能团结队友一起战斗,从而逐渐成为班组的骨干。垦区生产任务非常艰巨,运石、筑基、建围石、各项工种都实行生产责任制,她积极领头,日以继夜地施工,不断提高劳动效率,保证砌石筑基和各项生产任务的完成,曾多次受到分场领导嘉奖表扬。
1972年11月,已是“立冬三日割迟禾”的季节了,谁料2日傍晚,天空阴霾密布,风云突变,台风警报响起了,原红旗农场军垦中山分场领导立即指挥组织留场36名知青,赶赴新围前沿堤段,进行紧张抗风抢险战斗。夜间,风雨交加,风力越刮越猛,潮水越来越涨,风浪正面冲击围堤。知青场员,为了保卫围堤,个个奋不顾身,视死如归,顽强地与台风博斗,誓与堤围共存亡。无情的风浪 打崩了一个缺口,大家集中全力进行堵缺,一次又一次拼尽全力抢险,一个牵着一个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直至战斗到最后一刻,石基围堤被风浪摧毁了,在这一瞬间,懂得水性的萧妙珍,下战友逃命,手伤了,头也伤了,仍与战友们同生死共命运,直至壮烈牺牲。
纯朴、英勇的萧妙珍烈士,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宝贵的生命。她的高大形象和高尚情操,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30年过去了,当年烈士们共同战斗过的地方,现已筑成一个连一个的大围,西江流水正倒向磨刀门,朝着不久前回归祖国怀抱的澳门方向日夜奔流,辽阔大地,冲积平原,万亩沙田,联成绿洲,在祖国南大门,构成一幅宏伟蓝图,展示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