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参军记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国家,就是保家乡……”几十年来,这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常在我的耳边回响。当年,我就是高唱着这支战歌而踏上抗美援朝征途的。 1950年,中国刚解放不久,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需休养生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安定民生;然而美帝国主义仇视中国人民,亡我之心不死,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6月25日,美帝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发动进攻朝鲜民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战争;接着又把第七舰队派往台湾,对我封锁禁运。9月15日纠集15个国家的军队,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并不顾中国人民一再警告,把战火熊熊,形势危急,唇亡齿寒,中国人民岂能无动于衷。毛泽东主席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全国人民纷纷响应,组织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同志为司令员,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帝侵略军。 11月4日中国各民主党派发表联合宣言,在全国范围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群众运动,于是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在全国掀起。全国人民广泛开展支援志愿军的活动,大批青年工人、农民和学生踊跃报名参军。 当时我在中山县第二区(今沙溪镇)豪吐小学(时称二十一小学)当校长,我是共青团员,积极响应组织号召,要求参军抗击美帝。刘达之区长以本区政权初立,需要干部,前方后方均是爱国工作为由,劝我留下在区政府工作,但我去志甚坚,终于获准。 [center][B]中山首次送军大会[/B][/center] 1951年1月5日(1950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八日),我辞别学校师生和家人,到申明亭(第六)小学参加二区各界首次举行的参军欢送会。参军的青年多是中学生,年纪都比我轻,其中有部分是我在安堂、南文两小学任教时的学生。下午1时,大会给参军青年戴上光荣花,刘区长、参军青年和家代表都讲了话。会后出发,我被推选为队长。3时我们乘坐簪花的汽车到达隆都码头(当时没有岐江桥),过河整队抵达县政府听候安排。当晚在县中操场等开饭,直到晚上8时才吃饭,晚上在龙母庙街县一小住宿,条件很差,大家并不计效,连脸也没办法洗就睡觉。我是队长,要照顾全休同志,直到晚上下11时始睡。 1月7日中山县各界人民欢送参加财经工作的学员大会在仁山广场(今孙中山纪念堂)举行,到会学员517人。这是中山解放后第一次的送兵大会,气氛热烈非常,诚如县青妥谢月珍同志所说:年青人的心,有如今天红旗那么红,年青人的情绪,有如今天太阳那么热。 大会在歌声、鞭炮声和锣鼓声中开始,谭桂明县长致词,鼓励我们要继承过去中山青年的爱国光荣传统,为抗击美帝而努力奋斗。各界代表,学员和学员家长代表先后讲话。散会后巡行石岐城区,这是前所未见的送兵大会,盛况空前,万人空巷,群从向我们投来热切的目光,我们深感光荣,原来的疲倦已忘得一干二净,越走越精神。 1月8日,我们正式入伍了,先在石岐中华戏院(今中山影剧院)听了有关分配接收的问题,500多人分三类,第一类是军干班,第二类是两广纵队青训班,第三类是财经班。前两类由珠江军分区接收,第三类由珠江专署接收。军干班和青训驻地在奚角和大庞头村,行李由军车运走,我们则列队步行到奚角,又受到解放军和当地群从、师生的热烈欢迎。 奚角(今分龙瑞、云汉两乡)是二区著名大乡,刘姓聚族而居,有很多祠堂和大屋,我们都住在大屋里。军干和青训班各编为两个中队,我编入第一中队第二小队第五分队,驻地云汉。从此在奚角渡过了四个多月的初期军旅生活。 [center][B]两广纵队青训大[/B][/center] 珠江军分区所属各县参军的青年。怀着满腔爱国的热情。一批一批地来到奚角集中训训练。现在较常风面的郑性驰,邝丰硕、刘国伟、阮丽旋、周永铿、陆成、阮昆材、廖云深等战友,就是当时所认识的,参军的人越来越多,共达1200多人,组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青训大队,下辖十个中队。巾帼不让须眉,各中队均有女兵,属中山籍的不少。后来女兵集中编为第十中队(中山小榄的黄萌(女)同志曾任该中队队长)。中队下辖小队,小队下辖分队,相当于连、排、班的编制,分队长以上干部均由两广纵队派人担任,中队的设中队长和指导员,中队设军人俱乐部,负责中队的文体的活动。 两广纵队青训大队干部名单如下: 大队长:罗志勉(先)、陈新(后) 教导员:李全(先)、黄文生(后) 副教导员:冯思和 各中队长指导员依次是:1、罗耀辉、冯有习;2、罗道、黄案;3、郑袖、刘滔;4、梁全、卢忠;5、赖伟强、饶生;6、祝荣、莫雄;7、文伟强、傅志强;8、余周、卢寿康;9、梅汉叠、蔡平;10、容克波、肖涂。这是我于当年1月下旬记下来的,以后变动的就不清楚了。 [center][B]解放军是个大熔炉[/B][/center] 青训大队的作息完全是军事化,按照军人要求,管理十分严格,当时重要的任务是学习,提高思想认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端正参军动机,了解朝鲜战场形势,打下抗美援朝不怕苦不怕死的思想基础。领导特别重视对共青团员李全同志,要求团员事事争先,样样带头,行行做样。在党的教育下,团员在群众中,大都起到模范骨干作用。 最早给我们作报告的,是军分区杨副政委。地点在模范戏院,报告很长,讲了中国百年的屈辱历史,讲了美国的侵略野心,讲了青年应走的道路,和提出对我们的希望。听了报告,大家都懂得了很多。这个报告,我认真的整理记录,保存至今。 1月29日青训大队开学典礼在石岐大华戏院举行,仪式隆重热烈,会场有两条标语特别醒目:“我们青年的光荣岗位是在国防的最前线”、“学好本领准备对美帝冒险侵略予迎头痛击”。军分区政治部姚主任作报告,讲了目前形势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勉励我们确立做伟大的国防军英勇战士的思想,迎接新的任务。军分区宣教科方明科长,讲了为什么要学习、学什么、怎样学三个问题。接着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为内容,整顿学风,各人联系对照,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后学习的内容还有:革命的人生观,人民军队,共产主义社会是怎样的,朝鲜占战场形势和对日和约,反对武装腔作势日本,,美帝是中国人民的死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应该加强认识的几个问题等。 学习采取大集中、小分散,先听报告、后讨论的办法。在时全大队集中到石岐戏院听首长作报告上课;有时在奚角的大操场进行,然后分散在各自营房讨论,整理笔记。在学习中穿插观看配合课程的影,如《思想问题》、《解放了的中国》、《白毛女》、《无脚飞将军》、《乌克兰游击战》、《吕梁英雄》等,开学典礼那天,看了电影《赵一曼》,讲的是女共产党员赵一曼,在东北领导人民开展游击战争,与日本侵略军作战时被捕,在狱中受尽酷刑,英勇顽强,坚贞不屈,慷慨就义,故事悲壮动人,不少学员流下眼泪,深受教育。 各班还采取互派留学生的办法,即班与班之间互换学员参加学习,起到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作用,留学生要写留学观感,敷衍应付是不行的。配合学习,各班还出墙报,表决心、谈体会、共同提高。我当年写的两篇题为“怎样才是光荣的岗位”、“在现有的基础上稳步地提高一步”的墙报稿至今还保存着。 解放军是个大熔炉,这是许多参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过硬的工作作风,身体力行地传授给青训队员。对我们生活上关心爱护,学习上严格要求。学习方法上,理论与实际,抽象与具体,正与反、动与静都结合得很好。如组织看电影《思想问题》,片中有六种不同思想类型的人物,正反面人物都有。看后展开讨论,由浅入深,自然而然地对号入座,自我检查,敢于暴露自己的错误思想。学员中有过去做过特务、大天二马仔、国民党军官的也自我坦白出来,放下思想包袱,要求进步。我班有一个曾在国民党军队做过特务长的,也是在学习中坦白出来的。大家都感到,这样的学习,不用打不用骂,通过启发教育,旧思想得到改造,共产党真伟大,在办法。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队教导员李全同志,其容貌虽已模糊不清,然而他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对参军青年谆谆善诱,潜移默化,语重心长,亲切可敬的形象,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今,我们战友提起他仍津津乐道。一个好的念领导干部,永远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 李全同志有文学修养,善于词令,对他领导下的学员,和霭亲切而不失威严,令人敬佩。他善于揣摩青年心理进思想教育,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说之以理,动之以情,言传身教,以他自己曾受过美蒋炮弹伤害和两广纵队指战员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事例,激发学员仇视美帝,蔑视敌人的情感,以调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勇气,收到很好的效果。他上大课作报告,摆事实,讲道理,深入浅出,不时插入一些故事,引人入胜,说话灰谐而幽默,使人在笑声中得到启发。他又具有表演天赋,在联欢会上他表演谐剧,触景生情,就屯取材,自编自演,往往一个人同时扮演两个角色,惟妙惟肖。他的表演,寓教于娱乐之中,使人回味无穷。 当他要调走的消息传来时,大家都感到遗憾,我所在的第五中队曾推我执笔打报告,向上级要求挽留,但最终还是调走了。临别时他仍不忘教育人,作了鼓舞人心的赠言: “同志,你是热爱祖国的青年,是英雄的儿女,当祖国需要你的时候,人民需要你的时候,你,当献出你的一切,在祖国底土地上创造光荣。同志们,努力吧,荣誉在等着你……同志,再见,让我们永远在火线上握手。” [center][B]艰苦的生活[/B][/center] 旧中国的贫穷落后,解放后政权刚刚建立,百废待举,又要抗美援朝,困难很多,经济拮据,不能不厉行节约。担负保家卫国的人民军队,生活也十分艰苦,当年春季的作息时间是起床6:00,早操6:40-8:00,早饭8:30,军政文课9:30-12:00,课外活动12:00-13:00,军政文课14:00-16:00,晚饭16:30,自由活动17:00-18:00,晚点18:30-19:00,会议汇报19:30-20:30,熄灯21:00。从表上可以看出,每天只吃两顿饭,伙食也简单,重大节日才加菜,但大家也感到十分满足了。 我们是1月8日入伍的,直到11日才发下军装棉衣和马裤、鞋袜,据说是从国民党军队接收来的,大都又宽又大。广东人个子小,穿起棉衣像大褛,人人都哈哈大笑,只有互相调换,换不了就找针线缝短,将就穿着,虽不合身,但是,“我已是解放军战士”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甜滋滋的,军衣只有一套,穿脏了就等到休息日洗换。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解放军铁的纪律,我们住老百姓家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每天打扫周围环境卫生,帮老百姓做好事,修桥整路通沟渠,除杂草。大队缺乏集合操练的操场,我们就将奚角公园附近塘填平作大操场,如是两广纵队或珠江军分区首长作报告,大队浩浩荡荡列队步到石岐,一路上步伐整齐,歌声响亮,军容威武,颇为壮观。模范、大华、中山、中华四间戏院,经常为青训大队借用,两广纵队司令员曾生同志,就是在中华戏院同我们见面和讲话的。曾司令员穿着同战士一样的军衣,如果不是介绍,谁也不知道他就是威震敌胆的曾司令员。 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参军前在家里惯了热火,入伍后洗面擦牙,都是用冰冷的井水,洗身亦然,不惯冷水浴是颇为难受的。1月21日是星期日,久未洗澡,大家都想,如能省洗一次热水浴该多好,晚饭后传来消息,每人发柴半市斤作烧水洗浴之用,大家都高兴得很。 五十年代初,土匪特务十分猖獗,躲在阴暗角落里放冷枪,搞暗杀,企图骚扰新政权,搅乱人心。1月19日晚点后传来消息,四中队有一位女学员被特务打伤,详情不知,大家讨论纷纷。年少胆小的学员有点紧张。当晚布置下来讨论奸防特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各分队要轮流值班放哨站岗。第二天半夜两点,班长来叫醒我放哨,地点在涌边,深夜北风呼呼,十分寒冷,虽是初次放哨,但并不害怕,一个钟头很快就过去了,刘乃涛同志来接班,我回营房,情绪兴奋,老是睡不着。 我第一次收到2月份的生活费21900元(旧人民币,1万元等于新人民币1元)除扣除看电影,订报等外,实得18000元,所得有限,不得不极力节省。 [center][B]“革命化”的春节[/B][/center] 1951年的春节(2月6日)是在奚角渡过的。虽然放假3天,但为了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组织上动员我们不请假,不回家,利用时间学习和开展春节文体活动。同志们为了抗美援朝而离开温暖和家庭,是下了决心的,自然也就安心下来,准备春节的活动节目,各中队都紧张地搭牌楼,写标语,帖对联,出墙报,舞狮子,练节目,忙个不亦乐乎。 除夕之夜,组织到石岐看电影《白毛女》,可票数不多,每个班约得六成票,领导动员我们有互让的风格。早就听说《白毛女》好看,可我却不能不谦让,思想矛盾,中队长赖伟强同志希望我能够一看,以便上一堂生动的阶级教育课,他特地留下一票给我,我十分高兴,当晚在大华戏院观看,除青训队学员外,还有港澳同胞,他们是来中山拜年,由珠江专署招待看的。 年初一晚上在奚角广场举行军民春节联欢会,奚角一小师生和宣传站组织节目演出。是日我同黄腾达、唐官佑三人代表第五中队到大队部,会同其他中队代表到老百姓慰问金1万元(旧币),三天假期转瞬即过。 春节过后不久,第六中队学员陈××逃跑被截回,大队集合就陈××逃跑问题组织辩论。大家对陈某临阵退缩当逃兵感到十分气愤,发言十分热烈,对陈某的错误予以严厉的批评。教导员最后总结,认为陈某的错误要受到处分,并请示上级除其团籍。这次事件,使大家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 [center][B]活跃的文体活动[/B][/center] 表训队的学习是紧张的,而文娱体育活动却十分活跃,晚饭后至晚点前这段时期,是文体活跃分子大显身手的时候,营房歌声不绝,每逢大队集中,各中队就互相挑战唱歌,彼起此落,好像歌咏比赛,谁也不服输,邀请别队唱歌的“啦啦歌”,我抄录下来的就有六支之多。 青训队员多是中学生,喜爱文体活动,其中不乏能手。中队或大队搞联欢晚会,一声号令,各中队俱乐部就“八仙过海”、“各显神能”,拿出节目来。我中山二区就有一位因演活报剧而出了名的人物,他叫周永铿,来自龙聚环,是龙山中学学生,年仅17,他口齿伶俐,记忆力强,过目能诵,善演活报剧,尤以扮反面角色最拿手。当年他在“清匪反霸”一剧中扮演大天二爪牙“烟屎炳”一角,表情滑稽,惟妙惟肖,令人捧腹。其唱词有:“烟屎炳、烟屎炳,我个大名几甘醒,叫我做工一日都几难顶,最好做贼公,逍遥自在??醒。最棹忌丢?沙煲烟瘾几难顶……”他演戏演出了名,人人均以烟屎炳称之,其名反而不彰。五十年后的今天,当年战友相会,有仍以烟屎炳称之者,他亦不以为怪。提起当年演戏之事,他就青春焕发地津津乐道,什么烟屎炳、大碌木、海南王下台等剧的唱词一字不漏演唱一番,风趣不减当年。 [center][B]踏上新征途[/B][/center] 我先后由一中队调五中队、九中队和七中队,均被选为分队学习组长。在五中队时与黄腾达同志任俱乐部副主任(主任由中队长兼任),在九中队亦任俱乐部副主任,调七中队时,原由两广纵队派来的班长被调走,在学员中推选班长,我被选为班长兼学习组长,又是团小组长,虽是最基层的小小领导,可是上传下达,会议汇报,生活作息,什么都得管,工作十分忙,不得不“忘我”,为图省事,我连头发也剪短了(当时还没有规定学员要剪短头发。原来一直坚持的日记,由2月26日起也顾不上写了,到4月27日发后,觉得不写日记是十分遗憾的事,就挤时间划草草地写,却也是间断的、潦草的。老实说,如果当年不写日记,我这篇回忆录就写不出来,或虽写也不详尽。 光阴似箭,转瞬到了1951年5月17日,我们望已久的日子终于来到了。上级通知我们,即日奉命调往华南军区(后改中南军区)防空司令部工作。喜讯传来,大家不禁狂欢起来,抗菌美援朝、报效祖国国统一愿望,终于实现,兴奋之情,难以言宣。大家急忙打背包,扫营房,准备出发。下午提前饱餐一顿,四时冒雨行军到石歧搭恒安花尾渡往广州。船上每一床位原公容一人,而床少兵多,不得不两人同挤一铺,其挤迫之状,可想而知,不得不侧身而卧,自然难得安睡。 18日船抵广州。天不作美,仍然下雨不停,我们又冒雨步行到小北防空司令部(省立第一女中原址)报到,虽则衣履尽湿,大家却兴勃勃。接着我们奉令开拔往广州北郊的新市圩,双禾庄和南村等农村驻扎。这时农村似乎比不上中山,驻军生活比较艰苦,但是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已经结出硕果,中国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已在我们这些新兵身上到发扬,大家都毫无怨言。 [center][B]学好军事上前线[/B][/center] 入伍初期在奚角,主要是政治方面学习,旨在改造思想,确立革命的人生观,奠定当兵打仗、保家卫国的思想基础。调到防空部队以后,就转上高难的军事技术训练。 防空部队是特种兵,是祖国的耳目。特种兵需要有文化基础,没有文化就当不好特种兵,所以我们这批来处奚角青训队大多数是中学生的新兵,就被派上用场。 当时防空部队还属初创,辖有歼击机、高射炮、探照灯、雷达、观测通讯等兵种。我所在的部队是观通营,不久发展为地(对空)监(视)团。其任务是在海边和高山峻岭(包括高大建筑物)设立哨所,观测监视天空,按时向防空司令部报告气象、空情;发现敌机侵犯领空或其他企图,即要迅速准确地按要求报告司令部,以便及时迎击来犯敌机。 我们这些新兵,一切都得从头学起。我被派到防空司令部学习观通技术。当时中苏关系密切,称苏联为老大哥,许多方面都以苏为榜样,我们学习的课程,也是由苏联军事专家讲授的,他讲的是你语,由一位毕业于交通大学的军人用普通话翻译。说来好笑,五十多年前,我们还是个“大乡里”,连普通话都听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就等于白学,所以,下课后又由排长陈标同志用广州话传译,我们的学习就得花费加倍的时间,需要加倍地用功,谁也不愿认输掉队。就这样我们学习了军事业务上需要的地形学、气象学和敌我机种性能识别、测高知识、定向标图、通报电讯等技能。学习结业后分赴前线战斗,当好祖国的耳目,保卫祖国领空。 防空部队各兵种,根据战争形势需要,轮流赴朝参战,换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胸章,跨过鸭绿江,踏上征途,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帝。 [center][B]共话峥嵘岁月[/B][/center] 五十多个春秋过一,弹指一挥间。当年战友最年轻的也年近古稀了,重相聚首时,对于当年响就党的号召参军,在抗美援朝的战壕中,各自作出不同的贡献,虽然不一定人人都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却无愧于爱国青年的称号,至今仍然感到光荣。 对于哺育过我们成长的青训大队和驻地奚角,中山籍战友固然感到亲切,印象难忘,就是外县战友,对中山亦怀有深厚感情。当年同班(有青训大队和防空部队均同班)战友吴俊明同志,广州人,解甲后成为书法家(其夫人及女均是书法爱好者),现是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广州市鹅潭书画会会长。他对中山奚角十分眷恋,把中山当作第二故乡,1983年他写一首题为“怀想”的新诗,刊登于《石岐侨刊》第三期,以抒发无限怀念之情。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聚会难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又把我们吹拢在一起。受训于大队而又战斗于防空部队的战友,八十年代以来,多次在中山和广州聚会联欢,特别是2000年11月11日,来自四面八方的战友近200人,济济一堂,聚会于当年入伍的中山市沙溪镇(入住申明亭宾馆),隆重举行”原两广纵队青训大队防空前哨战友参军50周年纪念大会”。气氛异常热烈,老干部欧初同志也到会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当年黑头,今天皓首,男的已做阿公,女的已是阿婆,握手言欢,相视大笑,共话峥嵘岁月,同勉余热生辉,不胜感慨,不胜感奋! 2003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