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港口区西街暴乱事件始末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2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司徒洪 刘乐天
[B](一)暴乱开始[/B]
1954年12月18日,广东省中山县港口区西街乡石特村发生了一起由该乡民兵中队长×××发动群众抢粮食的暴乱事件(后来“西街事件”),很快就蔓延到港口的西街、民主、群众、上南、中南、下南、草塘、坦背;民众区的浪网、上网、锦标、接源、光明、结民;黄圃区的大有、阜沙、罗从、牛角;张家边区的濠头等四个区19个大乡,先后有4万多人参加,时间半个多月,这次暴乱破坏了国家的粮食统购工作,死亡两人(其中一名小学教师、一名暴徒),打伤、斩伤、枪伤县、乡干部数十人,其中重伤的有黄巧新(女)、郭邬、杨福球、陈引福、李明、何胜有、张涛等7位同志。后来由广州军区派出解放军前来才把暴乱平息了。
[B](二)暴乱起因[/B]
我国在解放初期1953年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规定农民生产出来的粮食除留下口粮、种子、饲料外,多余的粮食要卖给国家,这是国家的统购政策,城市居民则按每人每月定量供应口粮,由国家统一销售,这叫统销,总称叫粮食统购统销。这项政策出台以后,全国各地均发动农民把多余粮食卖给国家,以实际行动支援国家工业化,走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中央也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工业实行现代化,农业实行合作化,号召农民参加互助合作组织,发展生产,多打粮食,支持工业建设,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山县是全省重点余粮县,任务有2亿多斤,当时由于对农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比较深入,光荣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粮食收购任务。农民的政治思想觉悟也大大提高了。但是到了1954年冬开始第二年购粮运动时,由于当年的购粮任务增大,加上晚造个别地区因虫害严重,秋旱,潮水上不了潮田,水稻收成不好,造成减产,而统购粮食任务偏重,有些地区购了农民的过头粮,引起一些农民不满。因此,群众怀疑党的政策是否正确。当时港口区西街乡民排球队长×××在石特村号召农民不要把粮食卖给国家,并且还造谣说:“共产党不要农民了,把粮食收购运走,要饿死我们。”煽动无知群众起来不卖余粮,并把运粮船封住,不准把粮运走,后来发展到暴乱群众进入港口粮仓捣乱,不准粮仓人员收购粮食,也不准把粮食运出港口地区,致使港口区的粮食收购工作中断。事态的发展很快蔓延到民众、黄圃、张家边等三个区,把中山县北面四个重点余粮区轰轰烈烈的卖粮热潮压了下去,严惩地破坏了国家对粮食统购统销的部署。初时中山县委领导提出按照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向那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多作解释,教育他们不要上当受骗。
[B](三)事态发展
(四)蔓延到民众区[/B]
自从12月18日港口区发生群众性抢粮,不准粮食运出口的暴乱事件后,很快就蔓延到民众区,港口区靠近民众的上、中、下南三个乡,原来是属于民众区的,土改后才划给港口区管辖,它的对面海就是民众区的接源、浪网、上网乡。大南的暴乱分子,便派到接源、浪网、锦标、上网等乡串连。他们煽动群众的口号是:“反对共产党收购农民的粮食、反对把粮食运走”等等,这些口号正符合那些对卖余粮思想不通的上中农成分农民的心意。同时那些别有用心的阶级敌人乘机浑水摸鱼(这些地方解放前是国民党大天二、土匪出入的地区),从中煽风点火,煽动群众起来围攻乡政府,殴打区、乡干部,抢夺民兵枪枝,拦截粮船等。
12月23日,民众区委在光明乡召开了区委会议,分析了港口西街事件。
(五)暴乱分子杀人情况
(六)阶级敌人插手
(七)镇压暴乱为首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