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港口区(原中山县十一区)建区初期工作的回忆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2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袁文鹏  
  原中山县十一区成立于1952年12月10日,包括原一区的港口(包括群众、民主、西街),原十区的上南、中南、下南,原二区的沙朗、观澜,原三区的乌沙、白里、太平、草塘、坦背。区委、区府的干部由一、二、三、四区抽调干部组成。区委成立时,只有三个区委成员,甘子源任区委书记,我任区委宣伟委员,区英伟任区委组织委员。1954年初,我任区委副书记,区英伟调三区任区长,由李世坤接任宣传委员,林敏接任组织委员。区成立时,李浩任副区长(后任区长,谭锡连任副区长)。   成立区时,原一区的港口与原三区划来的草坦、乌白片已完成土改覆查转上生产;原十区划来的上、中、下三南,与原二区划来的沙朗、观澜则改覆查。区委分工由甘子源留港口与草坦、乌白片的生产,我负责上、中、下三南的土改覆查并参加十区区委,区英伟负责沙朗、观澜的土改覆查并参加十二区区委。土改覆查结束后,因为熟悉情况,上、中、下三南一片仍由我负责,沙朗、观澜片仍由区英伟负责。这时,廖响调来任副区长,草坦片由廖响与游远望负责,港口片由李浩负责,甘子源管全面并具体与李浩主管港口片。   当时,我们区干部除了留区的同志外,吃住在农民家,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因此,对情况就了解得比较清楚,各个时期群众的思想我们基本上都能掌握,能针对群众的思想实际作思想工作,使各项工作能较顺利的开展。当时,我负责上、中、下三南一片,驻中南,近两年时间,我住在中南乡党支部书记罗全开的家里,与他两人同睡一床(就在吃饭的厅里),他的家(那时住茅寮)也就成了我们工作队的队部,全片工作组长会议在他家召开,工作队全体会议也在他家召开。由于我们食住在农民家,因此工作队(区干部)与关系也非常密切。建区初期,三南因尚未完成土改覆查,土改覆查由十区统一部署,我是代表十一区区委去抓这个片的土改覆查的,任三南片土改覆查工作队大组长并参加十区区委。该片的工作队员是由原已完成土改的三区抽调人员担任的。土改覆查工作队一入村开展征粮宣传工作时(当时部署是要先完成征粮),由于不了解情况,群众在一些坏人的挑动下,把我们的工作队都包围了。我因要回三区交代一下,所以迟到了一天。我刚到中南时,我们的工作队员正在中南小学门前的广场被群众包围,当时,中南小吴毅同志挺身而出,经他解释后,群众逐步离去。随即,我们工作队同乡农会委员一起简单总结了工作便迅速分工深入到各村,当晚就住到农民家里,深入了解情况。一两天后,情况摸清了,立即召开了群众大会,宣传征粮工作的重要意义,对敌人政治攻势,稳定了群众情绪,群众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征粮工作也迅即完成。坏事转化为好事,广大群众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为土改覆查工作的深入开展铺平了道路,使土改覆查工作能够顺利圆满完成。   我们做干部的思想工作是比较细的。到中南初期,我们了解到,河口一干部李财枝,土改时当过支部书记,在查田定产时因挨了整而退坡。经过了解,认为这个人本质好,又有能力,应发动他出来工作。为了做好他的思想工作,我专门到他家住了一个晚上。当晚在他家搭食,晚上与他同床睡,睡在床上与他谈了几个钟头,从他的身世到他的家庭、工作等等都谈到。他很受感动,最终决定出来支持与协助村的工作。后来,在我离开港口十多年以后,有一次回到港口中南,见到他时,他对那一次谈话仍记忆犹新,把我睡觉时手枪如何放,对他讲了什么话,重讲回给我听。这说明那次思想工作对他印象非常深刻,是有成效的。   当时河口的村长梁林新,有一个时期工作情绪非常低落,我在做他的思想工作时,了解到他家庭经济有困难。我觉得,思想问题要解决,但实际困难也要解决,我当即借给他20元(实际不要他还的),使他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都得到解决,又积极地进行工作了。对当地乡干部的思想问题与实际生活问题甚至婚姻问题我们都关心到,因此与他们思想感情非常融洽。   此外,我们对群众中一些后进人物的转化工作也是有成效的。如大?村的梁有根,有互助合作初期,自恃出身正,当农会主席在会上宣传互助合作,如何搞高产时,他即时就在大会上顶驳,弄得不欢而散,农会主席拿他没办法。后来经过教育,他的思想转变了,还带头组织了一个常年互助组,而且搞得很好。同时他还主动现身说法,逢人就讲自己最初如何思想不通,检讨自己如何”顶撞”农会主席。并以自己组织了常年互助级后,通过互相帮助,解决困难,提高了生产的有血有肉的事实和切身体会来宣传互助合作,群众深受启发。我们抓住这个落后变先进的活典型,对互助合作运动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那时,我区的干部是切实关心群众利益的。如1954年“龙舟水”时,整夜大风大雨,水位急剧上涨,马大丰崩围,区干部就连夜用电船把群众送到港口”避难”。那晚我驻中南,该乡堤围在洪水、潮水与暴风雨的袭击下,非常危急。干部群众连夜抢修堤围,我只身从西到东,在大堤围上逐个险段检查群众枪修堤围的情况。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加上大风大雨,我的电筒没有电了,只好摸黑顺着堤围蹒跚前行。直至下半夜四时多,危险期过去了,我到了河口村,就在村的仓库里的麻袋上休息了一个多小时,待,与村干部交换了意见,才回到我住地(西丫村罗全开家里)。当与河口村干部交谈时,他们都为我捏了一把汗,说:“暴风雨水浸堤围,毒蛇都会出洞的,你这样摸黑巡围很危险呀!”我轻松地说:“幸好,我没有碰上一条毒蛇。”   1954年,省委确定中山县十一区为全省的合作化示范区,并在沙朗建立拖拉机站(全省第一个拖拉机站)。甘子源同志亲自带领几个区干部深入群众乡,以梁祥胜的常年互助组为基础组织了全区第一个浓业生产合作社(也是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时了更好地向全区群众宣传合作化运动,区委决定带头学习党的合作化理论,在平时平时的基础上,每周抽半天集中区委学习讨论一次,区委学习完后,要向各片工作队(由区干部组成)传达并组织工作队学习,这样,就为向群众宣传合作化运动,迎接合作化高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南方日报刊登了我们组织干部学习与向群众宣传的工作经验。   十一区建区初期,区干部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与农民一起住茅寮,吃咸鱼青菜,行“和尚头”,思想作风与工作作风是好的,区委、区府的全体同志是团结的。大家生活虽然艰苦,但心情舒畅,工作愉快,这与我们有一个好班长、区委书记甘子源同志是分不开的,他的思想正派,工作作风深入,平易近人,关心同志,对区干部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以至个人婚姻问题都关心到,需要组织上解决的他都提到区委上来讨论。如陈家兴是一个很好的同志,过去在张家边长期未解决的历史问题,这次给他解决了,使他愉快地工作。因此区干部平时工作虽然艰苦,但回到区里就到家里一样感到温暖。回区后,听到的都是同志们的歌声,说笑声,看到的都是笑容,工作有商有量,而没有争吵声,不见愁容。在区委书记甘子源同志的带领下,区委一班人真正做到一条心。团结战斗。在区委的带动下,区委区府的干部亦能团结一致,愉快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由于团结友爱,思想融洽,不但在工作等区干部很容易意见致,从两件生活小事也可以反映出区干部的团结友爱,亲密无间,思想一致。一件是1954年春节,放假三天,大部分同志回家过年了,区里留下我等八九个区过年,当时有一个同志提议初一步行上石岐看电影,全体同志一致赞同,就这样,大家说说笑笑慢步行到石岐看了一声电影——“智取华山”。看完后,在返途的说笑声中,有人提出我们要过个破除迷信的新年,人家年初一要食斋,我们年初?狗,这个意见立即又得到大家一致的赞同,就这样,大家高高兴兴地?了一只狗过新年。后来大家又把?狗一事编了一个笑话讲给回家过年的同志听。第二件是1954年春夏间,县召开三级干部会议,有一个晚上大会休息,一个同志提议去看粤剧(平时在区没机会看),参加会议的全体同志立即又一致赞同。结果,以甘子源为首的全体到会同志看了一场粤剧,散场回来后,招待所已关了门,打门也不开,如何办?有人提议,从后边爬墙进去,立即又取得了一致意见,于是就一个个地爬过围墙穿过院内的蕉林回到宿舍去睡觉。总之,同志们在一起时,都是在欢笑声中渡过的,无论做什么事,很快就取得一致意见。在甘子源同志的带领下,区干部真正做到如毛主席说的:“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因此,工作虽艰苦,但总是团结一心愉快地完成。   十一区,作为县的重点区,后来又是省的合作化示范区,上级机关来驻点、调查的人也特别多。有一次,有一位上级的同志高兴地对我说:“上边的同志很愿意到港口来,因为港口的干部生气勃勃;有些地区区干部间矛盾重重,心事多多,死气沉沉,真不到那里去。来到你们这里,我们都受到感染,心情也舒畅得多。”                             1993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