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陶塑·灰塑·砖雕·木雕·石雕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2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中山现存的古代建筑以清代修建的居多。明、清之际,中山经济已经十分繁荣,所以建筑的房屋不公讲究宽敞,高大,也十分注重装饰,这在祠堂、庙宇和豪门大宅中尤其显得突出。   一般地说,清代房屋的民间传统装饰几乎遍及全屋,大院内外,所有的门、窗、屏、廓、栏杆、露台、瓦檐、染架,都是民间工艺师大展身手的地方。归纳起来说,主要包括了三雕(石雕、砖雕、木雕),二塑(陶雕、灰塑,通称“花脊”、“花批”),此外,还有铁铸、铜铸、壁画等。这些民间工艺品的题材十分广泛,主要是妇孺皆知的历史典故、小说戏曲故事以及楼台胜景、四时佳果、珍禽异兽、钟鼎彝铭、花纹图案等,工艺精巧,富于历史文化内涵,与轩昂的厅堂和幽深的庭院园林浑然一体,具有浓厚的岭南特色。   并不是所有房屋都是“三雕两塑”兼备的,主要视主人家的经济能力而定,因此,本文只提供一些典型的例子,供读者欣赏。   先说“陶塑”。主要用于屋顶脊饰,陶塑用陶土低温烧成,其上涂上琉璃油彩,主要为黄、绿、宝蓝、褐、白等颜色,俗称五彩。一般安放在房屋的正脊上,脊的两端常常对称地饰以鳌鱼,暗示房主人将会“独占鳌头”,此外,还有各种珍禽、瑞兽。过去,陶塑的主要产地是佛山,特别讲究的,可以用概括的手法,以连景的形式叙述一个完整的传奇故事(例如六国大封相等),整体地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画面,顺序看去,又颇像一本连环画。近年一些有心人(如小榄的菊城陶屋)把佛山的陶塑艺术移植到中山来,甚至已能为一些著名的古建筑承担一些修复的工程,把陶塑这一民间艺术品种发扬光大。   再说灰塑。在中山的古建筑中,这是最主要的装饰手段。其做法,一般民居是在山墙上用石灰堆塑出各种卷草纹,称为“草尾”。而在祠堂、庙宇、豪宅等大型建筑上,创作的题材则可以是十分广泛的,如将山川风景或动物、花卉等,用浮雕的方法,使其具有立体的效果,甚至还有塑出整套历史故事的,染上大红大绿的斑斓色彩后,就显得富丽堂皇,十分悦目了。细心的读者,可以在古宅的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等处,发现这些不知名的民间工艺蒙胧留下的精湛的艺术品,这也是岭南的建筑特色之一。   砖雕。在民居的至檐下、门楣上,我们常可看到用青砖雕成的传统砖雕艺术。那是事前把精挑细选的质量上乘的青砖,排列成规定的尺寸,逐块按图纸雕出图样,然后拼贴成开,镶嵌在墙上。在中国民间艺术家的刀下,雕刻的技法十分丰富,有园雕、浮雕、缕空等。其中,最富广东地方色彩的,当数“挂线”,这就是有深刻的办法,刻出流畅而富于表现力的线条。   砖刻艺术在中山的古建筑中比比皆是。例如在沙溪镇圣狮村有间大王庙(洪圣殿),始建于明代,于清光绪癸犯年(1903年)又重建了一次。大王庙的前檐,保存了相当丰富而完整的木雕、石雕、砖雕,以及庙檐左右墙壁的砖雕诗。其中,尤以砖雕最为精湛,堪称民间艺术的瑰宝。据说,这有赖于村民在“文革”期间用泥灰把它覆盖,名为“破四旧”,实则是把它保存下来。近年细心把泥灰剔除,精美的砖雕终又重见天日。   木雕。木雕在民居装饰中是最为常见的。主要用于各种屏门与神龛的装饰。我们参观翠亨的孙中山故居,一进门,就可以见到雕刻得相当精美的木雕。   石雕。在祠堂、庙宇以及豪门等大型古建筑。石雕艺术的采用相当广泛。通常,在门口,就摆设着气宇轩昂的石狮子和石鼓各一对,此外,在屋宇的柱头、月梁、隔架、檐廓、台阶的垂带和栏板上,处处都可以看到了雕刻着花草、人物的石雕,有的甚至是成套的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   所有的这些陶塑、灰塑、砖雕、木雕、石雕,与庭院的花木、假石山等,共同氤氲出和种很具中国气派的环境艺术的氛围。即使是普通的民居,也许只胡其中的一两种,也令人从中受到美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