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翻天覆地的见证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2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在实地考察位于孙文西文化旅游步行街大庙下对面的原石岐商会会址——计划中的“孙文西路民俗风情馆”馆址时,意外地在后座发现了一方旧牌匾。   牌匾是用木刻制的,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吹雨打日晒,破损已相当严重,但其上的字迹还是能清晰地读出来。   这方木匾十分奇特,两面均刻有字,其中的一面为“中山县参议会”,上下款分别为“民国三十八年七月”及题匾人“郑道实”的署名;另一面则为“人民会堂”四字。   显然,牌匾是从原来建于烟墩半山的“中山县参议会”旧址上拆卸下来的。   从1911年辛亥革命香山光复至1949年10月中山解放的38年间,中山(香山)县共设立两届县议会和三届参议会。   本文所述的县参议会是最后一届。是在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1月成立的,参议员95人,由全县9个区及各社团选举产生的,议长郑道实,副议长屈仁则。这届参议会是短命的参议会,由其兴建的参议会会址于1949年7月正式挂匾,仅仅3个月时间,参议会便因中山于1949年10月30日解放而无疾而终,油漆尚未干透的牌匾也给摘下来了。   那又为什么参议会牌匾翻过来又变成“人民会堂”牌匾呢?   原来,中山解放后,在1950-1954年5月期间,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实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先后召开了八届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会议闭幕期间,设立常务委员会,协助县人民政府工作,并负责下届会议的筹备。从1954年6月开始,才开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中山县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届中山县务界人民代表会议是在1950年4月25日-28日期间召开的,代表总数为408人。由于会议是在中山解放之后还不到半年时间内召开的,百废待举,要办的事情实在太多,另一方面,觉得刚从参议会拆下的旧牌匾几乎还是崭新的,木质也很不错,丢弃了可惜,便请工匠废物利用,把牌匾翻过来,重刻上“人民会堂”四字,挂在原参议会会址上。从此,旧“县参议会”会址便成了“人民会堂”,成为中山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按“政协”的宗旨共商大事的场所了。   牌匾如此翻了一翻,人间可真是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这方牌匾,就成了中山解放这段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