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180年前的接官亭与海关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2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香港博物馆有两伯件有与古代香山县有关的珍藏。   其中一件是英国佚名画家1828年的写生画作《表珠江的香山城接官亭》。接官亭(今已不存)旧址在今天的岐江西岸岐江桥附近,即今天的文化旅游步行街路口,当时却是靠近烟墩山脚的海边。   步行街的西段在历史上曾经名叫迎恩街,街口有一个小亭,名叫迎恩亭,从来就是香册县衙门派人恭迎上级官员的地方,街口还有口井,专供来往的人饮马。不过,到了180年前的晚清,原来的迎恩亭早已于元末焚毁,在明代另建起了如图中所示的接官亭,而且,迎恩街也改名为互相连接的水街,到民国初年拆城墙建军马路就扩宽为“大马路”,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正式命名为孙文路。   图中所见的接官亭是在明代正德年间重建“忠孝节义”牌坊。清代乾隆九年把牌坊拆掉,盖了间“皇华馆”,作为接待上级官员的驿站,到嘉庆十四年才又把牌坊重建起来。   另一件是法国画家奥古斯特·波塞尔绘画、西塞里刻印的设色石板画《香山石岐的海关及寺塔》(作于1838年)。图中可见的石砌码头,位置大概在今天的凤鸣路一带。码头上的三层建筑物就是当时的石岐海关。   由于葡萄牙人早在明代正德年间(1553年)就以晾晒被海水打湿的货物为理由,向明政府租借了澳门,以后,澳门就成了中国与西方进行通商贸易的最早的门户,并在拱北设立海关辖下又设了多处分关,石岐海关就是一个分关。从图中可见,当时的石岐海关的规模颇大,还备有缉私船。船上面具状的几个椭园形物体,就是兵勇们所用的盾牌。   关于这两幅画,我还想多说几句:就在写生画《香山石岐的海关和寺塔》完成的两年,亦即是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鸦片战争就爆发了。主战场当然是东莞的虎门,但据史料,中方的主帅——钦差大臣林则徐主要是在香山县衙门指挥战斗的,这是因为当时的香山县令吴思树是一位坚决支持林则徐禁烟及抵抗外侮的忠贞之士。而在虎门决战的前夕,前哨战早已在香山海域打响。1840年(道光二十年)5月12日,英国东方远征舰队开始驶入香山海域,7月22日英军军舰闯入澳门海域,突袭关闸,被香山驻澳门海防同知、香山县丞等率军击退。1841年2月21日,英军主帅主义律亲率军舰潜入香山内河,攻破位于石岐上游的湖洲、沙涌两炮台,血洗渡头村,却在石岐下游的张溪受到重创。其实,早在鸦片战争爆发前,英方已多次派人刺探中方在珠江水系的布防情况。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两位画家的到香山写生,是不是英方刺探军情计划的一部分?我们愿意相信这两画家都是真诚的艺术家,我们到香山来,确实只为了纯艺术的目的,但是,他们会不会被利用?还有陪同他们前来的身份不明的人呢?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