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设县850年
大约从去年年底开始,2002年是”中山市立县850周年”的说法便已不胫而走,在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令市民大感兴趣的是,这一论断是怎么作出来的? 最具权威性的证据当然是古籍。我查了一下,现存最古老的香山县志,当数明代嘉靖年间修撰的《嘉靖志》,那上面的《建置》一节是这样写的: “香山,本禹贡扬州之南裔,百粤海屿地也。秦平百粤,以地属南海郡,汉时北入番禺县。晋成帝咸和六年,分南海之东为东官郡,恭帝熙二年,分南海之西为新会郡,其地入焉。隋开皇十年,改东官郡为宝宝县,属广州。唐至德二年,更名东莞,其地颛属焉,是为文顺乡香山镇。宋元丰五年,广东运判徐九思用邑人进士梁杞言,请建为县,不举,行(此字似应删去)止设寨官一员,仍属东莞。宋绍兴二十二年,邑人陈天觉建言改升(镇?)为县,以便函输纳。东莞县令姚孝资以其言得,请于朝,遂割南海、番禺、东莞、新会四县濒海地归之,因镇名为香山县,属广州。元属广州路,屡经寇变,至正末,移县千古寨山上。国朝洪武元年,广州平,以县属广州府,县丞冲敬主簿(此字似应删去)张遵古,始复旧址,建置县治。其封域,东至东莞县靖康归得罪一百里而近,东北至东莞县治三百里而遥,北至番禺县治四百里而遥,西北至南海县泌冲都有一百二十里而近,西至新会县治一百五十里而近,西南至新会县潮居都一百八十里而近,南至大海难以里计,东南东莞县大奚山一百里而近,入府治四百里,入南京四千七百二十里,入京师七千八百八十五里,皆自比鄙而达,其广二百九十二里,袤二百一十二里,海屿周迥凡七百里。……” 这段记载说的是,香山迪片土地,在汉代属于番禺县地,晋以后为东官郡地,唐代为东莞 县地。直到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才正式设立香山县。在此以前,进士梁杞也曾提出立县的要求,不过朝廷并没有批准,只是同意设立“香山寨”,设立寨官一名,仍归东莞管辖。《县志》还谈到其后的变迁,包括在元代由于“屡经寇变”,一度把县衙门也搬走了,直到明代洪武年间,才又搬回县城石岐来。 香山县志的这段记载,可以作为“今年是中山设县850周年”的确证之一。但是,比它更早的文字记载,其实也并非没有。从《嘉靖志》所辑录的宋代文章中,我们可以找到一篇《县令梁公德政碑》。这位“梁公”,就是香山县的第二位县令梁益谦,他是在宋孝宗乾道七年任职的。它的开头透露了一个信息: “广郡之西南,舟行可四日许,有屿曰香山,环峦引海,旧隶于番,南、莞、新四邑间(此字似应删去),绍兴壬申始割而邑之。” 由此可知,南宋时期,“香山”还是个一群四周环海的岛屿,由番禺、南海、东莞、新会四个县分管,直到绍兴年间,才从这四个县划出土地,建立了香山县。那时的香山孤悬海上,交通极不方便,从省城到香山,要乘小舟走上四天多哩! 明知前人的立县要求被拒绝,那么,进士陈天觉又有什么办法打动朝廷,让他们同意香山立县的呢?对此,《县志》也说得很明白,是“以便输纳”。亦即是说,与其先交东莞集中再转广州府,因而屡屡在运输时遭遇海盗,倒不如成立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把它管起来,把赋税直接送广州,国家的税收就有保证了。 应该承认,其时南宋与金兵鏖战正急,军粮是第一个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对朝廷而言,这一点相当有说服力。陈天觉先是用这个理由说服了东莞县令姚孝资,再由两人一起,联名上书朝廷,果然,朝适很快就批准下来了。 还有一问题,香山县城为什么称作“铁城”?《嘉靖志》对此也有记载: “宋始开设垣,号铁城。(这晨,《县志》还有个附注:初,陈天觉奏允,欲就其乡釜冲建置,众以非,形(此字似应删去)执争之,不可。乃阴布铁砂于今城址,日(曰?):建城必须贵地,地贵者土重,乃取二处上(土?)秤之,竟以铁砂土重,遂建焉,因号云。”。 陈天觉因为说不服众人,结果玩弄了下小狡狯,终于在釜涌(即今石岐)与雍陌的选址之争中,把县址锁定石岐。这仿佛有点不够正大光明,不过,他还是有远见的。石岐濒临大江,对日后的发展确实更有利一些。古人为了说服群众,往往借助于神鬼或风水之说,在历史上,这类事情屡见不鲜,陈天觉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对此是是非非,我们大可心平气和一些。 那么,最早用土筑的“铁城”究竟有多大呢?根据《县志》里的记载: “周四百五十丈,门四。……” 到了洪武二十六年,才把它扩展为砖城,“高一丈七尺,上广一丈,下广一丈八尺,周围六百三十六丈,雉堞三千六百四十,门四,各以方名,楼四,敌楼四,兵马司四,水关二,……”周长为450丈是个什么概念?这就是说,它的每边的边长平均为110丈,面积大约等于0.1平方公里多一点! 想象一下吧,这就是最早的铁城! 说起来简直小得可怜,然而,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中山市,正是从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