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泛宅千年说蛋家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2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水上居民俗称“蛋家”(古代写为“蜑”古读延,今读蛋,本音译在汉语中无解)。在漫长岁月里,他们浮家泛宅,居无定所,备受歧视和限制,长期被排除在主流社会外,没有读书的机会,更谈不上如陆上居民那样隆而重之地修族谱,所以关于他们的来历,如今已很难查考。根据他们的拜蛇习俗,《赤雅》、《岭南杂记》等古籍猜测他们属于以蛇为图腾的古越人的分支,许慎的《说文解字》说他们是“南夷之人”;《粤中见闻》说:“秦时屠椎将五军入粤,肆行残暴,粤人不服,多逃入丛土,与鱼鳖同处。”现代的《辞源》也说“蛋户”是“南蛮”的一种。这么说来,他们其实是中册这片土地的原居民了。   早在唐代,中原典籍便已出现“蛋民”(因为崇拜蛇的缘故,又称“龙户”)的称呼,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明确地说,“诸蛋以艇为家,是日蛋家。”考虑到中山的广府、?南、客家人的族谱所清楚地记载的抵达中山的时间,几乎都在宋代以后,因此,蛋民在 山出现的时间应该比他们早得多。这实际上已解释了近年在中山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等文物的原主人到底谁属的历史悬疑,填补了从五六千年起直到唐代的这一大段时间的历史空白。   清末民初由遗老修纂的《香山县乡土志》手抄本称:“雍正七年,诏今蛋民有能盖屋栖身者,许其在近水村庄居住,力田务,本以示一视同仁。自是泛宅浮家之辈,且有更易姓氏,以自附于大族。”这段文字之下尚有附注说:“县城西甲子桥内有地,嘉庆间尚名蛋家墩,今已改名大墩(今光明路段),此亦同化之一证。”   到了后来,水上居民所从事的职业,主要为打渔、运输、上岸务农三种。总的说来,他们的风俗习惯与汉民族的主流文化没有太大的不同,本评论发述的主要是他们特有的风俗。   [center][B]一.婚姻嫁娶[/B][/center]   水上居民婚姻嫁娶在程序上与陆上的“三书六礼”基本相同,只是在叫法上有文野之分。一般地说,可分为以下几个价段:“出年生”(双方交换时辰八字让算命先生相合);相睇(即相亲);开“礼单”,他们通常把男方应送去的礼金称作女方的“身价银”,此外,女方通常还向男方索取稻谷、酒、肉、糖果、礼饼、金银首饰,以及图个“好意头”的金桔、密枣、糖莲子糖莲藕,以示“有缘(圆)有份,甜甜蜜蜜”;礼金谈妥后,亦选取良辰吉日订婚和成亲了。   海上渔家特别讲究婚礼前夕的过大礼,时间是婚礼的前一天。这一天,男方必须亲戚朋友总动员才忙得过来。因为他们得用一条艇尾挂着一对迎亲灯笼的喜艇,把“大礼”送到女家的船上去。所谓“大礼”,包括礼饼、红绫白绫、糕点、金猪、活鹅、米酒、赶果、冰糖,最独特的是一对用金银色纸包裹的椰子,称为“花椰”。尤为重要的是,在搬礼物下艇时,每人的双丑,手只能各拿一件东西。而收下金猪后,除了加赠煎堆和一盘“大发糕”(白糖松糕)之外,特别要紧的是要回赠男方两支莲藕(寓意为“佳藕成双”)以及纸扇、丝巾,表示即使今后新媳妇有什么做得不够的地方,也请高抬贵手,把它抹掉算了。   至了迎亲那于,男方凌晨四点便派出迎亲的船只,为了博个好兆头,规定单数去双数返,新郎不得同行;而在女家那边,则由姐妹陪着待嫁的新娘唱“叹情”(相当于外省的哭嫁),一幅黑色的包头布,盖在待嫁的新娘头上,姐妹们轮流用咸水歌、高堂歌等民间曲调倾诉父母的养育之恩、姐妹的手足之情。到了男方的迎新船开到后,姐妹们过要男方与她们对歌,好容易过了这一关,女方就用小艇把新娘撑到船边,但新娘的双脚不能踩落在船帮上,这就有劳男方的人稳稳当当地合力把新娘抬到船上。   如果男方是渔家,新房就在布置一新的渔船上。一对新人在船头船尾拜过天地和祖先,吃过由男方准备的甜饭后,新娘要为老爷奶奶准备一盘洗脸水,象征从此就是这家人的媳妇了。这一切须在清晨前办妥,因为新娘须赶快返回娘家,待到中午时分由新郎亲自前往迎娶,这才叫正式过门。新娘过船时,还有个“解缆”的仪式,其间舅仔和姐妹午必向新郎索取红包,一如岸上人家的索取“开门利是”。新娘到了男家后,需要再一次祭祖,然后就是拜堂,给双亲奉上用鸡蛋、莲子、花生、百合泡制的冰糖茶,寓意“百年好合,连生贵子”,随后又给每一位到贺的亲朋斟茶,吃女方姐妹特意给新娘送来的“渡水饭”,喜宴后再“玩”过新娘,整个婚礼才算圆满结束。   [B]二、水上人的保护神[/B]   水上居民由于长期生活在河海里,所以对与水有关的保护神特别崇拜。   他们最重视神诞是农历三月廿三日的天后诞,天后又称妈祖,就是原籍福建的林默娘,不过,在中山,信徒们通常称之为“娘妈”(读若马)。其次就是四月初八的龙王诞和六月日的彭祖忌,相传彭祖享寿888岁,有他保佑,长命百岁也就不太难吧?六月廿二这天,据说越热越好,可以晒死那凶神恶煞的“风台鬼”,当年的台风就人少得多了。   在粤港澳之间的水面活动的渔民,还有个本区域特有的保护神,名叫朱大仙。过去,每年的三月到五月间,他们都会为大仙举办水上本醮会(目前港澳的渔民尚有此习惯),时间并无一定,一般由占卜决定。朱大仙的醮会始于二十世纪的20年代,据说,起因是一位到外海捕鱼的姓吴的渔民,儿子患了急病,到当地的一座龙泉庵求助,尼庵的主持指点他向朱大仙起愿,果然他的儿子迅速痊愈了。从此,这位渔民成了朱大仙的虔诚信徒,并向庵求得神像供在船上。后来,朱大仙的灵验逐渐在渔民中传扬开来,到了1927年,由吴姓的渔民发起,举办了第一届醮会,此后每年一度,一直延续下来。   至于一般的冬时年节,诸如春节、清明、端午、盂兰节、重阳、中秋、冬至、祭灶等的节朱的过法,也与陆上人差不多,但特别重视与“渔”和“水”有关的细节,强调寓意吉祥、驱邪避凶。例如过春节,他们习惯在船上用“三件头”来祭神。所谓“三件头”,包括一个“鱼门”,是个纸扎的其形如门的祭口,用意是感谢海龙王大开鱼门,让他们得到丰富的渔获;一艘纸船,希望此船载走不吉利的东西;还有纸糊的一个葫芦状“水盒”,希望船上的儿童平安大吉。这三样东西并不像陆上人那样焚化,而是将它放在水面,任由它随水走。除夕夜,习惯在船头点燃一盏桅灯,提着灯从船头走到时船尾,称之为“探光”,意即把不好的东西从船头赶到了船尾,再驱赶下海,最后马灯放在船头,一直点着,直到开年过后;春节期间,他们最重视的是年初四,这是他们向“娘妈”庙酬神的日子。在此期间,忌讳诸多,例如启航时间绝不能在年初三,因为这天是“赤口”(又称“三煞”);从除夕到年初二,不能向邻船借东西;蒸年糕时,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孕妇和孝子也不准走近蒸糕的炉灶,有的甚至要在锅盖上放上碗、剪刀、尺、生姜、醋、柚叶等,令邪魔和污秽不能接近。因为,年糕年糕,蒸糕图的就是“年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