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土著溯源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2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距今约3000年,中山还是孤悬南海中的一群岛屿,其中最大的一个岛后来称为香山岛。   香山岛腹地是连绵起伏的五桂山脉,山下围着一圈窄窄的沿海平原。远古时代的古越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过着打猎、捕鱼的生活。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的大量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这一点。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现代的中山人到底是不是这些先民们的后裔,如果不是的活,他们后来又转徙到什么地方去了?   我们且看前人的著作怎么说—   《香山县乡士志》(北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修成于清末民初。手抄孤本)提供了一种说法,大意是:   自从汉代的陈临在古代的香山定居并立志把当的“蛮俗”改变“蛮俗”改变,这里就逐渐“开化”了。唐代的郑愚的诗中有:“台山初罢雾,岐海正分流,渔浦飃来笛,鸿逵翼去舟。”的句子,说明到了唐末,石岐一带,已经是“航路交通、人成都聚”的地方。到了北宋,这里主要的望族是梁、陈二姓。至南宋陈天觉倡议设县时,有刘必从捐其仁山祖居以为县治,雍陌郑姓又争建县城于其乡,他们也是望族。从那个时候起直到现在,他们的子孙后裔在这片土地上生活那么多年,虽然他们原来都是从中原迁入的,我们已不得不承认他们就是这里的“土著”了。   这段话实质上给予我们透露了两条信息:第一、从汉代起陆续迁入中山的梁、陈、刘、郑等大姓都来自中原,他们到这里后所做的一件大事就是改变“蛮俗”;由此衍生的第二点是,他们并不是这里原居民!   下面我们还是继续读《乡土志》—   《乡土志》把居住在中山的居民分为三类:陆居、山居和水居。陆居是从中原转徙而至者;山居则为“猺獠”,如今客家之类,水居则为蛋民。   《乡土志》的编纂者是位大汉族主义者,他在称呼少数民族时所用的字眼竟加了“犬”旁!这是我们所必须予以批判的。但从史料的角度分析,他还是向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资料:原来,苗、瑶等兄弟民族和现今还生活在海边的“蛋家”(水上居民)的祖先就是中山的原有居民。   大约从秦始皇为了统一中国派兵进驻南粤的那个时候开始,随着中原望族的不断迁入,原先以打猎为生的山民逐渐被迫离开家乡,退入广西和云南、贵州一带的深山,成了苗、瑶等兄弟民族的祖先;以打渔为生的却留了下来(因为望族们不屑以此为生),但从此受到了多般的限制和歧视,为了与后来者沟通,他们的语言也逐渐向广府人靠近,最后演变为现今的水上方言。顺便说一句,多种版本的《香山县志》都指出,蛋民从来就认为自己属于汉族。   《乡土志》在道出部分历史真相的同时,也犯了一些明显的带常识性的错误。例如,它在说到“客家”时,说“客家”,俗名客家老。“种类甚多。蓬头赤脚,轻命死党,以布一幅横围腰间,旁无襞绩,谓之桶裙,男女同制”,《乡土志》还解释说“或云:彼本地主。后秦始皇徙中国万家于岭南,中国人生息渐繁,彼遂衰弱,故后主为客,名曰客籍。”在同文的另一段里,它又说目前“陆居、山居者几已混合为一”,这是因为“科举未废以前,香山学额二十名内客籍二名,后彼人嫌其太少,禀学使归众汇取。此事族混合之一大关键。”   这里,《乡土志》的编纂所指的前后两个“客家”,显然是不能混淆的。因为,前者指的其实是苗瑶等兄弟民族;后者指的却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客家人(主要聚居地的梅州)。他们是直到明王朝覆灭后因避战乱和迫害才于清初迁入五桂山区的。在当时,他们其实是地地道道的中原人士!   笔者想再指出一点,广府人在本质上也是“客家”,他们同样是从中原出发,沿着与后来的客家人大抵相同的路线,即通过大庾岭梅关从江西进入广东,再经南雄珠玑巷转徙广东各地。只不过年代比后来的客家人早得多。所以,目前的粤语保存了最多的汉、唐以前的中原古音和词汇。而在他们迁徙广东后,他们的原居地中原,却一再遭受少数民族的入侵(甚至还建立了金、元等朝代),语言随之发生变化,所心,客家人带来的是宋、元以后的中原古音,与广府话就大不相同了。   这里还想谈谈中山的另一大语系——闽南语(流行的地区有沙溪、大涌、三乡、张家边等地)。《乡土志》把这些说闽语的人称作“畲蛮”,说他们是“闽潮人之逃叛流亡者,就地垦荒,以刀耕火种为各,随处有之。”这段话指出了闽南语与畲族的密切关系,但是现在居住在沙溪等地说隆都话三乡话的并非畲民。1998年出版的《沙溪镇志》指出:“考之沙溪甚至整个隆都村现在所居姓氏的始居祖,其始迁地反而极少涉及闽南,大多数都是宋、元、明代时期先后从粤北南雄珠玑巷或附近的东莞、新会、南海等地迁来,个别则是从中原其它省份,因从征或任官职而定居下来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不说广府话或客家话,而要说闽语呢?这是因为当地原来居住的就从海路迁来的畲人的后裔,新来者所操的语言在当地只能是弱势的语言。以下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溪角刘氏是在宋绍兴末年由南雄珠玑巷先迁今石岐的东区土瓜岭,六传后迁溪角开族,后再分支石岐、沙溪龙聚环等地。他们的后人,一律住在哪里就说哪里的话。看来,畲人的抵达中山,不会晚于宋代,但也不会早于唐代,否则,就不会被先来者称之为“蛮”了。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稍稍整理一下思绪,给中山“土著”的来龙去脉色勾一个轮廓:中山的“土著”本是十越人,从秦代开始,中原人氏一批批地进入中山,其次序大抵上是说广府话的,说隆都话的,说客家话的,而本来的古越土著大部分转徙更僻远的山区谋生,留下的一支就演变为水上人,不过,由于异族通婚和其他因素地影响(如元末张士诚被朱元璋打败后,他的族人和部下的亲属,都被贬为“永世不得上岸”的水上人),现在的水上人,我们已不能再视他们与苗、瑶等同了。   纵观中山语言形成的全部历史,我们可以说,自古以来,中山就是一移民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