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边租书档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2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连环图,北方称作“小人书”,石岐人则称为“公仔书”,或再简称为“书仔”。
公仔书通常是64开本。过去的公仔书纸质很差,绘图和印刷很粗糙,内容则以武侠和言情为主。质量不高地事实,但它很对那些识字不多的人胃口,尤其以小学生和失学的街童最入迷。
那时,每逢上学前或放学后,背着书包的小学生便一窝蜂地跑到街边的租书档(又称书仔档)租书看,价格也很便宜,一般一分钱就能租看两本。看过后,有画画天份的,回到课室后就凭印象模仿着画,所以那时的儿童,能画得一手漂亮的武侠和仙女的人不少。不过,那时的人消费能力很差,就那么一两分钱,也是小学生从早餐钱、文具费里抠出来的。而且据我记忆,好像没有那位同学“富有”到可以拥有那么一两套的。
家长们对这些书仔,基本的态度是深痛恶绝,怕孩子因此耽误功课,更怕书里的“打打杀杀、埕埕塔塔(情情爱爱)”教坏了孩子。成以即使是租书,大多数人也只敢蹲在街边看完,很少人敢于带回家中看的,当然,租回家的租银较高也是一个原因。
以上所说的,主要是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的事情。
知识界教育界人士把连环图视见为“低俗”(就差没有公开指斥它是黄色读物)。但查考其源,连环图所追求的是“通俗”而非“低俗”,有的甚至“高雅”得很,称得上“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我国文化艺术界面向广大民众的一项大胆的尝试:把文绉绉的文言改为白话,用尽量少的文字配合图画说清楚要说的东西,对民众进行文化启蒙。
连环图是在图书插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25年,点石斋一马当先,出版了全国的第一套连环图《三国演义》(线装左开本),随后,《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封神榜》等古典名著的改编本也都推出了,一上市就大受欢迎,成人小孩都喜欢看。此外不有些开本稍大的其他画本,例如《海上名花四季大观》等,相当于现在的时尚杂志,绘图也很精致,很具欣赏和收藏价值。
然而,跟风仿效的大量内容低俗、画工粗劣的坊刻品,却把连环图的声誉败坏了,这就是后来社会上普遍反对儿童阅读的主要原因。
大约到二十世纪的50年代初,在民族路、凤鸣路一带还有不少租书档,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一来,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建国后的50的代到80年代,是我国的连环图出版物的真正的兴旺期。主要的原因是,新出版的连环图一改过去的旧貌,内容以反映革命斗争的英雄人物为主,例如《刘胡兰》、《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红岩》等,不少国内的著名画家如华三川(代表作为根据高尔基的三部曲改编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刘继卣(代表作为《鸡毛信》)、贺友直(代表作为《山乡巨变》)等纷纷参与了连环图的创作,所以往往书一问世,便立刻被抢一空,例如重新绘画的《三国演义》,5年内印数竟高达200万册。在80年代,连环图甚至成了中国人的必读书籍。据统计,1982年全国共出版“小人书”8。6亿册,几乎平均人手一本!
由于说不清的复杂原因,连环图从90年代开始逐渐被日本卡通漫画取代了,但有识之士仍在呼吁,应该组织力量把这种曾经深入人心的艺术形式重新复兴起来。
1999~2000年间,笔者与澳门的黄国宏先生合作,由笔者撰文、黄国宏绘画,在中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青团的支持下,出版了《少年孙中山》和《青年孙中山》两本连环图册,总印数达7万册,并在将画面扩大后,先后两次在市内和澳门巡回展出,效果尚令人满意,说明连环图画这种艺术形式还是有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