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江湖卖武佬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2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过去,每逢石岐沙岗墟的农历三六九墟期,就是江湖卖艺人最为活跃的日子。他们早早的就在墟场里占据了一角地盘,敲响了锣,待到围拢过来的观众差不多,一番吆喝过后,卖艺卖药就开始了。招惹得那此趁墟的,总忍不住停下脚步看。   无论卖艺的卖药的,石岐人通称为“卖武佬”。他们有的从外地一个码头一个码头地远道而来,也有的长期定居在本地。他们通常都有个响亮的绰号,例如“独角牛”之类。有孤身一个的,也有师傅徒弟一大帮的。多数是为了推销他们独家秘制的膏丹丸散,从跌打药、蛇药、风湿药、止咳药直到壮阳药。开档时,他们会先用飞铊荡几圈,将观众稍稍逼开,好腾出较大的场地,然后就来一轮单人的舞刀弄棒或是双人的对拆,观众的采声刚落地,他们马上就拿出药来,说是赠药,其实还是在掏观众的腰包。一轮药总不能卖得太久,于是便开始了新一轮的表演,各自拿出不同的绝技。这样的摊档,通常一个墟里有几档之多,于是乎,耍拳棍的、变魔术的、耍猴的、弄蛇的、还说不定有玩杂技踩独轮车的、顶大?的、用头顶手掌碎砖石的,看得人们目不暇接,几乎忘了自己原是来趁墟的了。   这些卖武佬良莠不齐,有些的确是有点真功夫,药卖回去后也真的顶用;有的却是存心蒙骗,预告的种种奇技,也只是光说不练,一轮又一轮地让人空等,至于他们的药么,就靠预约的人给他们即时捧场吹嘘,石岐人把这此假扮的观众称之为“做媒的”或“当舅父仔”。   当然也有不卖药,只是卖艺的,每演过一轮,就把铜锣翻转过来,然后绕一圈,向观众收集一分钱两分钱的赏钱。   其实,不仅墟场是卖艺者的天堂,就是悦来路等人流比较集中之处,也是他们经常摆摊设档之所。尤其是晚上的夜市,更是一档接着一档。   至于月山公园等比较僻静的角落,那是另一类卖艺人谋生的去处。直到二十世纪的60年代初,月山公园里还至少有那么两摊卖艺的:一是凉亭里康明德的讲古,手执书本一板一眼地讲《三国》、《水浒》;另一个就是古城墙脚的大榕树下,“龙舟福”敲响龙舟豉唱《封神榜》。两摊的听众大都是年过六十正在颐养天年的长者,大的赏银没有,一分两分钱却还是出得起的。   附图为澳门李超宏先生拍摄的昔日卖武实录。现在的影视作品不乏卖武的镜头,但大都经过艺术加工,要重睹当日的真实场面,就只能从老照片中回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