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出十三归“雷公轰”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2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他小时候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经常到当铺典当衣物,一给父亲抓药治病的细节,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在旧社会,当铺是一种触目可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民间金融机构。人们恨它,却有缺不了它当铺与客户之间,主要是通过抵押借贷行为,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债权债务关系。有了它的存在,人们就可以通过抵押得到应急的资金;由于它“吃利”甚深,有时竟达“九出十三归”的程度,所以有时又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
据学者考证,典当业起源于汉代。最初不称为“当”,而叫“质” ,稍后还有“典” 、“押”等各种名号。它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君主之间互相送世子到邻国当“人质”演变而来,连人都可以成为人质,契证财物的典押当然更不在话下。直到建国前也还有“烂赌二当老婆”的传说,可见穷疯了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干出来的。
据道光《香山县志》,清代道光年间,香山县的县城石岐,就有当铺51间之多。不过,这些大大小小的当铺,到上世纪50年代已先后歇业,再经过半个世纪以来的旧城区改建,早已遗迹全无,但一些幸存的照片,依然可以令我们约略追忆当年鼎盛时期它的风貌。
简而言之,当铺就像是一幢尺寸放大了的碉楼。它的主体建筑通常是一幢方方正正、坚固异常的屋宇。临街的墙壁下段围以花岗石,中间镶了钢板,里面再砌上砖,防盗防火的意识十分明显。当楼高三四层,每层只开着狭长的窗,窗框是花岗石打造的,上面还装了铁枝。令人感到它的戒备森严,既神秘有恐怖。
当铺的营业厅,布局也与一般商铺不同。一进门,就是一道屏风,俗称“遮羞板” ,它的设立,为的是顾全客户的体面,不给旁人看到。绕过屏风,就见到高高的柜台,这是接受典当物体的地方。当铺的正副师爷(俗称“朝奉”)就坐在柜台后面,透过木栅或铁栅留下的缺口,居高临下地接过客户双手高举过头才能递上来的要典当的东西。师爷们都是懂得辨别真伪和价值的大行家,经过他们的估价,有时也与客户讨价还价,最后当铺收下物件,用纱纸包好,与当票一起,盖上骑缝印章,然后把当银和当票都交给客户,至此,典当算是成交。
典当业有个奇怪的习惯,不仅当票上的字迹写得龙飞凤舞,不易辨认,而且每每把足金戒指写成“烂铜戒指” ;把名贵衣物写成“烂衫一包” ,这其实是恐怕客户耍赖的自我保护手段,但他们也很讲信用,只要你如期赎当,决不会偷龙转凤,只还给你一只烂铜戒指的。
中山过去的当铺分三四类,门前挂着葫芦形牌子,上写着“当”字的称为“大当” ,通常比较按规定办事,利息计算也相对较低。一般地说,一件财物若值100元,当铺最高只给你当50—70元。至于利息,则是月息三分左右。但较大的当铺为了声誉,并不是什么物件都肯接受典当。于是,有时为了应急,穷人就只好找规模较小的“小押”了。“小押”为了谋取暴利,据说有的甚至是“九出十三归” 。它的意思是,你的抵押品估价为100元,“小押”只能实给你90元,到赎取时你却要连本带利,清还130元,穷人们恨死了这些高利贷发放者,都称他们为“雷公轰” ,意即心肠歹毒,必遭天谴!
至于押期,“大当”一般为两到三年;“小押”则短至三四个月。
要是过了偿还期客户仍不来赎,当铺就有权把典当物拍卖兑现。不过,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得到一些资金周转,升斗小民甚而至商[铺东主,有时也顾不得这许多了。
有趣的是,许多有钱的大户人家也常出入当铺,他们典当的是古玩、金银首饰、狐衣大衣之类的贵重物品。这是因为当铺的防盗、防火条件佳,保存衣物有一整套完善的方法,比如皮毛制品,在一般家庭存放很容易“发酶”变坏,当铺勤于翻晒,就有本事把它保管得历久如新,令“夏当动赎”的富户十分满意。这么一来,它又发挥了现在银行的“保险箱”的作用了。
好长异端时期以来,人们习惯把当铺视为“吸血鬼” ,一谈起就十分厌恶。其实,万恶的是把人民剥削至贫穷境况的旧社会的社会机制,而当铺不过是应运而生的一种特殊的金融借贷机构罢了。所以,到了改革开放之年,典当业又得以正名,重又活跃起来。1988年,中山办起了第一间新型的当铺,其后,还有新的当铺陆续开业,不管你在感情上是否愿意接受,它在促进商贸和工农生产的发展方面,到底是饰演了一个角色,对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业发挥了一定的补充和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