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笼车变身跃进车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2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相传我们的老祖宗黄帝在5000千年前的最重大的发明就是指南针和车,特别是这两种新发明的综合应用成果:指南车。在炎黄争霸的旷日持久的战争中,黄帝就是凭着这种当年的尖端科技产品,让军队在弥天大雾中正确地辨认方向,最终战胜了炎帝,从而统一了中国。近年从秦皇汉武年代的王室贵族的墓葬里,就出土了不少木制的铜制的殉葬的车辆,大多是各款造型精美的马车。但是很遗憾,直到二十世纪的50年代,中山的运输工具,几乎和远古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是倒退了。汽车绝无无仅有,要运载货物,用的主要还是木头制造的人力车辆,我们都叫它大板车。
早期的大板车,除了车轴是一根黑不溜秋的铁棍之外,全车上下,没有一处是金属,甚至车轮的轮框的辐条,无一例外都用木头制造,仅仅在轮子外头钉上一层用汽车废旧轮胎割窄改成的胶胎。大板车的车身长逾一丈,两个轮子间的杠杆上搁的是一辆用厚木板拼钉成的平板车身,故称大板车,由两个搬运工人老鼠拖龟一推一拉地缓缓前行。这种车最常见的是用来运载生猪,一辆车上面,通常横横竖竖地堆放着几个大猪笼,所以民间有俗称它“猪笼车” 。后来,大板车虽由木轮改为铁轮,但整体结构没有太大的改变,依旧在吱吱呀呀地哼着从黄帝年代就已哼烂了的老调。
大约到了上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大炼钢铁时期,随着一些土法上马的轴承厂的落成投产,老百姓才知道,世间上原来还有一种好东西名叫滚珠轴承,于是赶紧把它嵌装在大板车的车轴上,再把轮框外的硬胶换成充气轮胎,为使用方便,将车身也缩短了。这样的车,推拉起来就轻便多了,因为它是在大跃进年代出现的新生事物,一出世马上就投身于大跃进的热潮中,所以当时的人们自豪地把它称作“跃进车” 。
跃进车在“战天斗地”(50年代的流行口号)的劳动场面中很快就担任了主角,无论农村、工厂、机关、学校,只要一出发,就是一长串跃进车,场面蔚为壮观。长江水库的修建,狮窖口大桥的落成,跃进车都立下了一份功劳。
到了60年代,中山的农机厂试制成功了手扶拖拉机,可以耕田,可以拖卡运货;进入80年代,国产的和进口的大卡车大量进入中山,知道此时,跃进车才逐渐淡出,终于难得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