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太平馆•火烛车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2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常言道,“水火无情” ,火更有“没牙老虎”之称。因此,早在民国初年,中山民间便普遍创建了消防的组织与设施。不过,当时的消防机构不叫消防队,而称为“太平馆” ;由于民间通常把火灾称为“火烛” ,所以消防车俗称“火烛车” 。   早期的太平馆用的都是人力的设备,直到正规的消防队设立多年,这些民间的消防设施还在发挥它的安全防火的作用。   上世纪50年代初,我所读的小学的斜对门就有一间太平馆。   这间小学,原来是间旧祠堂。那是一座清代的古建筑,砖木结构,门前有一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子,坤甸木柱粗可合抱,金字型的屋顶比现在的两层楼还高。说句不客气的话,大概从落成之日起,就没有彻底地搞过一次大清洁,所以梁上的灰尘怕不积了上寸厚,要是碰上一阵刮地风,梁上的灰尘总要扑簌簌地往下掉,把正在上课的教师和学生弄得灰头灰脸。   那时正是建国初年,思想特别解放,既然连祠堂的“神主牌”都敢拿下来扔掉,动一动这座早已成为公产的“封建”祠堂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由校方出面,作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大扫除的主力,就是全体教师和高年级的学生。   现在可以仔细观察一下那些老式的火烛车亦即是人力大水泵了。它用铸铁和黄铜制造,油光锃亮,笨重得就像头大水牛,幸好还有四个轮子,可以连推带拉地移动。火烛车的两侧各有两个大铜环,可以分别穿上一根木杠,用人力扳动,一上一下地抽水。那时中山还没有自来水,只能把粗大的帆布水管仍到水井里,把水抽上来,从下到上直射到瓦面上。   除了火烛车之外,我们还借到了几枝大唧筒,足有一人高,俗趁“水枪” ,找来几个大水缸,在不停地找人挑水罐进水缸里。然后把水枪插进水缸里,双手把住,往下用力一压,水就从枪口喷出来,也可以射到十多米高的屋顶上。   对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说来,以上的这些操作极刺激,也极辛苦。   成年人大约两个人就可以扳动一台火烛车,我们则要4个,甚至6个,而且每次操作持续不了5分钟。一根根水柱射向瓦面,有以比倾盆大雨更猛烈的势头飞溅下来。待所有梁柱清洗得乌黑发亮时,每个人从头到脚都湿透了。   这就昔日的消防设施。这样的设施,现在在孙中山故居和圣狮村等处还可以看到,当然,它早已是陈列室中的宝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