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民间刺绣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2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绣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相传三皇五帝时期的舜,就曾命令禹在衣服上绣下日月、星辰、山、龙等12图案。这一传说迹近神话,作不得准。但至少在古籍《诗经》中就有“素衣朱绣”的诗句,在出土的商周文物(例如于1979年陕西宝鸡市所发掘的殉葬文物)中就可找到刺绣针法的印迹,足以证明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大约在原始衣服的草创期,刺绣艺术便已萌芽了。   到清代,我国的刺绣艺术已发展到极高的水平,其中尤以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四川的蜀绣最为著名,合称四大名绣。   中山民间刺绣是粤绣的一个分支。一般说来,粤绣有如下的特点:构图丰富、层次分明、富有图案装饰趣味,色彩浓艳。读者只要联系广东新娘子所穿的绣花裙褂和粤剧舞台上生旦所穿的戏服,就会了解到粤绣的这些特点。在针法上,粤绣的突出之处主要是运用金银线绣、垫绣等技法,给人以金碧辉煌和立体的感觉。什么叫做垫绣呢?就是用布料剪成图案,在其后垫上棉絮,然后再缝绣在画面上,因此看起来具有浮雕的特殊效果,这是与苏绣等明显不同的地方。历史上著名的广东民间刺绣高手不少。   早在唐代的《杜阳杂编》一书,就记载了一位名叫卢眉娘的广东南海姑娘,年仅14岁时,就“伶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 ,但却“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不具矣。”唐顺宗嘉奖她,誉之为“神姑” 。   过去,评价妇女是否贤慧,女红水平是一条重要标准。所以上至豪门小姐,下至普通村姑,都很重视绣花这一项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手艺,澳门的国父纪念馆(即原孙公馆),至今好保存着孙中山先生的元配卢慕贞为童年时代的孙科所缝制的背带、鞋子等,上面就有她亲手刺绣的图案。大约到恶劣二十世纪的50年代,还有女学生将小小的圆形绣花架带学校,在课余以绣花为乐事的。而在小榄、石岐等,以绣花为业的妇女更是不少。照片所示,是50年代末“人民公社化”时期的街道绣花厂,她们所用的当然是大型的棚架,而不是小学生们所用的小圆架了。   直至近年,一般的刺绣已为电脑刺绣所取代,但作为艺术品的刺绣,还是要靠人手去完成的。   说到这里,我想追述一种至少在中山已失传的刺绣品种:发绣。就是以人的头发(也可包括部分其他动物的毛发)代替绣花线进行刺绣。由于头发具有弹性,色彩也不够丰富,难度是相当高的。这就要求民间艺术家们巧妙地利用疏密、长短、粗细、虚实结合的手法,将黑、灰、粽、黄、白的头发互相配合,绣出精美、独特的作品。   先母郑淡然幼年时曾师从李禄门、李君彝父子学画。李禄门是岭南画派开山祖居廉的弟子,李家当时在中山属于名门大族,李家的妇女无一不是刺绣的高手。据我母亲回忆,李君彝的夫人就曾以毛发为主要原材料,绣成了不止一幅《百蝶图》 ,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10多年前,她曾问过李氏后人,听说这些作品几经辗转,现已下落不明,如能找回让其再次面世,将是惊世骇俗的传世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