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旗袍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2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旗袍,是满族的传统服装。过去,满族的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它。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创建后金国(清王朝的前身)时,为了战争的需要,把所有的满人都编在祺内,一共是八个旗。后来,他又将辽东的汉人和蒙古人也编进旗内,一共也是八个旗。   “旗”既是民户,也是军户,亦即是全民皆兵的意思。入关以后,就不再编旗了。于是旧有旗人便成了一个特殊的阶层,旗人所穿的袍子,也就从此称作“旗袍” 。   旗袍的特点主要是圆领、捻襟、窄袖、四面开襟。它是为适应马上骑射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四面开襟是为了上、下马方便、窄袖便于弯弓射箭,为了加强在严冬的御寒能力,窄袖的前面还接出一节类似马蹄形的袖头,因此也叫做马蹄袖,亦即箭袖。不过,到了满人入主中原之后,太平盛世,箭袖也就失去原有的用处了,只剩下了见面问安时的礼节行性动作——“掸袖头” ,这在清装电视剧中我们依然常常可以见到。   到了民国初年,旗袍真的成了小康家庭女性的日常穿戴了。   但是款式方面已变生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圆领变成高领,袍身和袖子也变短了,再就是腰部收缩,并把领、襟、袖口的镶?一律省去,使之更能体现女性婀娜妩媚的曲线美,再把旗人特有的木屐换成西式的高跟鞋,虽不能说是“出神入化” ,最少也可说是“脱胎换骨”了。   到了当代,旗袍的款式还在不断地变,总的倾向是将传统旗袍的式样与现代女装式样揉合,使之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现在,还会有谁相信,“旗袍”是最理想的骑马服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