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缝缝补补又三年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2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勤劳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在过去的年代,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很常见的事。   那时,修旧利废,几乎已成为一种带普遍性的社会风气,以“修理”为主的整个服务行业长盛不衰,队伍相当庞大。   有句民间成语“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这句成语的来源是什么呢?原来,过去的人们对瓷器十分爱惜,特别是一些大海碗、花瓶之类,常常是一代一代传下来,说不定还是道光、咸丰年间的旧物。碗碗碟碟磕磕碰碰,总会有破损的时候,这时就得找背着工具箱穿街走巷的瓷器匠了。只要碎片拼起来还是完整的,师傅就有办法,他从工具箱里取出一支带有金刚钻头的钻钉进行?接,最后,大海碗又复原为完整的一个,可以盛物盛水了。直至上世纪50年代,这种经过修补的碗碟还常可以在小食店里见到。   昔日主要的修理行业还有以下这些:   箍煲、箍风炉——现在常把修补夫妻或情人关系的行动称为“箍煲”!箍煲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行业。过去煮饭熬汤主要用的是砂锅和泥炉,都属易破损之物,由工匠事前箍上铁丝就耐用多了。当然,如果发生一些小破损,例如砂锅漏水,还是可以自己动手修补的,取一些豆豉、片糖,混合捣碎,涂在裂缝上,阴干后用小火把它焙成炭,砂锅就不再漏水了。   染衫、染布——染布师傅挑着担子上街,一头是个火炉和一个铁桶,另一头是收衣服的猪箩、染料等。谁家的衣服穿旧褪色,或者大改小翻新,都可以请他当场染色,一般是染成可以覆盖原来颜色的蓝色或黑色。到恶劣60年代,染布师傅还多了一项业务,就是把印有日本尿素字样的肥料袋染黑,然后用作布缝制新衣服。   铲刀磨铰剪——刀剪用的时间长了,刃口就边钝。光靠在磨刀石上磨,效果通常不好。这时就可以请过街的磨刀人帮忙。他们先用非常锋利的铲刀,包刀剪刃口整整削去一层,再经水磨或脚踏砂轮细磨,刀剪就如新买的一般锋利。   焊铜焊锡——俗称“白铁行业” ,主要是修补漏水的锌铁皮水桶、铜煲铜锅、锡茶壶等。有时也兼营修理雨伞、配制钥匙等,俗称“修理洋遮鬼锁” 。   补镬——中山人用的铁锅是用生铁铸造的,用的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小裂缝或小孔,这时就要请补镬师傅了。这些师傅挑着小担穿街过户,一头是一个带风箱的小铁炉,另一头是各种工具和铁料,用时扯动风箱,把生铁烧融,就可以当街进行补镬了。   现在中山人仍有“补镬”的口头禅,意即闹出乱子、捅出漏洞后设法补救的行动。   补鞋——不管布鞋、胶鞋、皮鞋,破了都可以补,现在也还有人把旧鞋送去换鞋跟的,过去则穿破了也舍不的仍掉,所以在街上常见有擦得油光锃亮但是带着补皮的皮鞋,习以为常,也就见怪不怪了。   衣服是最常见有最与体现仪表的日用品,所以缝补衣服的行业也特别兴旺,不时每个家庭都有缝纫机(俗称衣车)的,用手工缝补也难以缝的平整美观,因此衣服破了就只能找缝补师傅。缝纫行业不尽是低档的,也有专为富贵人家服务的巧匠。读过《红楼梦》的人大概都对第52回《勇晴雯病补孔雀裘》留下很深的印象。其实,具有如晴雯那样好手艺的人在民间也还是不少的。   直至70年代,太平路还有家小小的缝补店,是专门为人织补挂纱或有小破洞的贵重衣物的。我见过她们的手艺,最初是个年纪很大的阿婶,后来换了位年轻的姑娘。织补是一项技巧性相当高的工艺,织补者先把要补的衣物绷紧在小小的绣话架上,仔细审视衣料的质料、花纹与经纬(俗称“纹路”)情况,再从衣物的边沿一般是内摺的隐蔽部分抽丝,用这些愿庄的丝线一针一针地按布料的经纬织补,这样才能收到“修旧如新”的效果,穿在身上别人是看不出织补的痕迹的。这一行业在40年代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盛极一时,那时的知识妇女都喜欢穿从美国进口的尼龙丝袜(俗称玻璃丝袜),当时它属新品种,又是舶来货,价格不菲,偶尔被挂破脱丝,怎么办呢?就靠织补女工的巧手复原了。随着物质的日渐丰富,买一件新的比送去织补还便宜,这一行终于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修理行业从兴盛变成夕阳行业,有的甚至消失,正好印证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科技水平与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像“大跃进”过后的60年代,每人每年凭票供应的布料只有一丈三尺六寸,也就是仅够缝一套新衣服的水平,你说,人们能够不珍惜衣物,从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三年”吗?时至今日,人们的消费观念已发生很大变化,现在不是有“刺激消费”之说吗?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老是甘于缝缝补补,工厂的产品还卖得出去吗?要继承中华民族勤劳俭朴的优良传统,重要的还是那种“富而不骄(娇)”的精神。我们不可忘记,在我国,还有不少地方的老百姓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不久前看关于西部开发的电视片,记录的是黄河边上陕西儿童的生活现状。他们放学后到黄河游泳,通常都顺便把裤子洗净,晾晒干了才穿回家。他们能够穿着上课的长裤总共就只有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