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古代的宫廷选美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2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到了近年,“选美”之风似乎越演越烈,电视机的荧光屏上每隔一两个月甚至三五七天,就有不少美女(有时也有俊男)在那里晃来晃去,虽则国人似乎至今还有点忌讳“选美”这个词,但众多的名目,仍让观众明白压根儿还是那么回事。主办机构通常都标榜“美貌与智慧并重” 。不过,通过那许多展示与问答的环节,佳丽们的“美”与“智慧”到底达到什么层次,观众仍是心中有数的,一般认为,“选美”是从西方引进的舶来货。非也!大约从汉代开始,有文明古国之称的我国便开始有“选美”之举,当然,那只局限于宫廷,而且也没有电视现场直播的高科技手段,对整个“选美”过程民间是一无所知的。   史载,汉垣帝是选美的始作佣者。他不但亲自挑选了大将梁冀的女进宫当皇后,还开始了“后宫三千”的嫔妃制度。汉代的审美标准是讲究“身轻如燕” ,能做“掌上舞”的赵飞燕就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例子。在这一点上,与现代的模特的挑选标准倒很相象。   唐代皇室标榜自己是陇西人氏,说到底其实是沙陀人入主中原。少数民族讲究骑马射箭,以身强力壮易生育孩子为美。于是“环肥”便取代了“燕瘦” 。着一新标准一直沿袭至清代,我们在故宫博物馆里所见的历代最为开放的年代,盛行的是低胸装,这一点又与现代的时装异曲同工。宋代以后,礼教渐严,妇女的洁白如玉的肌肤,就绝对不允许暴露在男仕眼前了。   说以上这些,主要是要说明,“美”的尺度是随着年代的转化的。那么,是否还有一些基本不变的标准呢?有,那就是“内外并”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有机统一。   古代的宫廷是怎么“选美”的呢?清代才自卑纪晓岚对明代的宫廷选美作了如下的追述,令我们大致上可以明白其间的运作。   据纪晓岚所述,时代的宫廷选美是十分严格的。“稍长稍短”不取,“稍肥稍瘠”不取,耳、目、口、鼻、发、肤、领、肩、背、有一不合“法相“者不取(即要通过看命相这一关),其声“稍雄稍?”、“梢浊稍吃”者不取(说话时不能带男腔,不能稚嫩得带“鸡仔腔”,不能沙哑,不能口吃),“腕稍短,趾稍巨”者不取,“举止稍轻躁”者不取,然后再通过宫中的保姆们“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肤理”,“熟察其性情言论,而评论其人之刚柔、愚智、贤否”之后,方可入选,由此可见,古代的宫廷选美比现代的舞台选美。即所谓“做大骚(show)”严格得多。   清代更进一步,认为“有十分姿色者,谓之美人;十分聪明者,谓之才女;十分风流者,谓之情种”。三者具备,才称的上是“佳人”。   当然,美女的人选,还得看她的社会地位。这一点,各朝代略有不同,如晋代规定为公卿之女,明代规定必须是民女,清代规定必须是满人的后裔。到了现代,则讲究有没有大学文凭或出洋留学吃过洋墨水了,当然也有只看漂亮不漂亮而不管回答常识性的问题时是否笑语百出的,至于她们能否“代表”什么,那就天晓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