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风文化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2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在屋宇布局和家居陈设中,屏风一般只起着陪衬的作用,甚而被视为小摆设,然而,正是这一带饰物性质的道具,在东方的社会和人生的舞台上,常常承担了不可或缺的任务,从中体现出东方的美学观念和人生哲学,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因此,把它提升为“屏风文化”的层面,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当你走进一间明式清式的古老大宅时,走进大门,首先扑入眼帘的就是一道屏风门,一般是4——8扇。简朴的可以只是一道漆上黑颜料的木屏风门,讲究的则雕绘山水、花鸟、人物,成了赏心悦目的艺术精品。屏风门虽有那么几扇,却是“门虽设而常关” ,只在左右两旁各留一个门洞供人们出入。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在门厅和内室之间竖立一面屏障,让人无法猜测大宅的深浅。客人进门了,可以先在门厅整整衣冠,扑打去路上的征尘;而居室主人在接到某某客人来访的通报后,也可以从容地作些必要的准备,包括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来者是谁?他为什么而来?该用什么规格接待他?等等,等等。一间大宅有几进,这样的屏风门就有几道。
进入大厅,仍然可以在许多明清式家具中一眼就看到屏风。
室内的屏风,主要有两种款式:插屏和围屏。插屏是单扇的,围屏是许多扇而且可以摺叠的,所以有叫做摺屏。所用材料从竹木到贝壳、陶瓷、石料直到金属都可以。也有用红木等材料制成框架,然后蒙上丝帛,再绘上山水花鸟及工笔人物画的。
屏风用于居室陈设决不仅仅是为了装饰。主要是起一种似断非断的隔离作用。这一原理在现代的酒楼食肆中广泛沿用。客人在酒楼里订了四席酒菜,席设大堂,可又不想和其他无关的茶客混在一起,酒楼便用活动的屏风在大堂里围起了一个临时的单间;即使是普通家庭的客厅,也可以用一个不大的屏风,把客厅分为两部分,以接待不同的客人,或同时接待两批客人。
屏风体现着东方审美观的最高界限:含蓄。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里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滨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他所说的,其实就是一种“似断还连”的隔离效果。推而广之,庭园中的种种小景:假山、亭台、曲径、回廊,乃至一丛翠竹,几株松柏,都是屏风文化的延伸,都是“异形”的屏风。所以《红楼梦》中的贾政,在进入大观园时,就为进门处的一座假山大加赞赏,说:“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隔而不断,露而不尽,这是东方美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更深入一层想去,中国人在待人接物,乃至人生哲学方面,追求的何尝不是这样的境界!
屏风的应用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不仅今天我们走进明清大宅中可以发现屏风,就是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物中,我们也赫然可见到屏风。《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记载:“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吏,主记君与客所语。”由此又可以发现屏风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一大功能。在“屏风”的屏蔽下,“屏风”后面,常常进行着某种不可告人、不愿告人的活动。像《孟尝君列传》中的这一细节记载,我们几乎可以把它视同发生于现代美国的“水门事件” 。当然,古代还没有发明录音机,要窃听就只能采取笔录的形式。
屏风文化是儒家哲学的衍生物,“犹抱琵琶半遮面”就是屏风文化的形象写照。所有幽、深、隔、不露等种种说法,其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不以真面目”示人。关于这一点,现代的我们应该予以选择性地接受而不必全面继承。例如,走进苏州园林,在惊叹它的小巧玲珑、巧夺天工的同时,你不觉的天地太小,有一种莫名的压迫感?又例如,某外资企业招聘高级行政管理人员,你前往应聘,你明明满腹经论,而且有丰富的阅历,但你依旧沿用东方人的古老说法:“我或许可以的,请允许我试试看。”正在面试的老总一定也跳起来:“本公司几千万资产,几万人的生计,你竟建议我让你“试试”看?不敢劳烦了。——有请下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