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从松明说到古镇灯饰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2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大约在80年前,石岐的主要马路,装上了第一批电力路灯,那是由建成于民国元年(1912年)的迪火力发电厂供电的。在马路旁的杉木电灯柱上,鱼泡形的灯泡在蓝面白底的搪瓷斗笠形灯罩下,散发着幽暗的光。在当时,这已经算是一大进步了。   可惜好景不长,1914年日寇入侵中山,迪光电厂因受破坏而被迫停止供电,整个论陷期间,一入夜,石岐的大街小巷一片漆黑,只剩下饱经风雨侵蚀,剥落得像脚桶骨似的电灯柱孤独地贮立在路旁。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居民是靠什么照明的呢?那时,连点煤油灯用的“火水”也得从澳门走私进口,一般家庭是用不起的。晚上能够点燃一两枝蜡烛照明的已属小康之家。更多家庭点的是木油,甚至是用热锅从新鲜鱼腊里熬出来的鱼油,小贩们为了夜市营业,更是挖空心思,各显神通:有点“油球”(用棉絮沾上木油或废机油)的;有点“松明”(含松脂较多的松柴)的;   还有点“夜光烛”(用长约一尺的竹枝的沾上松脂)的。那些黄包车(人力车)夫,为了能够看清道路,通常在车杆上挂一盏小小的木油灯;连木油灯也买不起的就缚上一束点燃的神香,真是昏天黑地。午夜过后,要是天上无月,鱼虾小贩之类还得连夜办货,又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故意把脚上穿的大木屐拖得卡卡响,嘴里再哼着粤曲小调,以便互相认别不致撞着路人。   抗战胜利后,情况开始好转,一般家庭都能用上煤油灯,大小店铺在夜市时,用的是能够打气助燃的“大光灯”(煤气灯) ,个别茶楼和戏院则有了自备的小型发电机。石岐之夜,初步回复了一点生气。其后,迪光电厂在修复后又开始供电,但由于燃料短缺且价格昂贵,每晚只能供电两三小时。1949年10月30日,当石岐社会各界欢迎解放军开入石岐之际,迪光电厂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组织燃料,这才于当天中午十二时破例在白天供电一小时,以增添了欢庆解放的节日气氛。   中山之夜的灯火辉煌的新一篇,是从建国之后开始的。以市中心的孙文中路为例吧,在上世纪的四十年代,昏暗如豆的路灯总共也不超过二十盏,能用上霓虹灯装饰门面招徕顾客的,也只有四强酒家(今百货公司)、思豪酒店(今石岐旅店)等寥寥几家。直到六十年代,水银路灯才开始在石岐的主要马路上出现。而在进入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后,旧式的水银灯再次被淘汰了,代之以更高档次的各种路灯。入夜以后,整个中山市城区的大街小巷里,那些矗立着的钢质灯柱上,点缀着如明珠、似花朵的造型雅致的盏盏路灯,透发出一派祥和的光彩。更不必说那琳琅满目、不可胜数的商业店铺的招牌灯箱和霓虹广告了。就是一般家庭,又有哪一家不是用日光灯(光管)甚至豪华的吊灯和壁灯的呢!   如今,当你沐浴着习习和风,登上石岐西区的人行天桥的拱顶上游目四望,你就会发现自己是置身于璀璨的灯海中,只见幢幢画华厦上,都竖立着设计精美的巨型灯饰:天女散花、雄鹰展翅、鲤跃龙门……,令人目不暇接。而由于市民纷纷搬进美仑美奂的新楼,住房装修不断升级,促进了一项新兴工业—灯饰制造业的发展。在中山,尤以古镇镇灯饰业最为突出,已成为国内的主要生产基地和销售集散地,其销售份额占了全国的60% 。2002年中国照明协会正式命名古镇镇为“中国灯饰之都” 。11月8日,中国(古镇)国际灯饰博览会就在这里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