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沧桑录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2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先说一段往事:
1976年,当最高统帅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百万“红卫兵”之际,中山的第一批革命小将也如期抵达北京,参与浩浩荡荡的“停课闹革命” 。那些中山小将大都是什么模样呢?身上穿的是全国统一的草绿色军装,头和足布却显现出了浓郁的中山特色:渔民帽、打赤脚。他们的出现,据说曾在北京引起哄动:又一支小数民族的革命队伍来了!
渔民帽就是南海渔民出海捕鱼时所戴的竹帽。外形略如一个大写的汉字:“凸(自然所有棱角处都是浑圆的)。它是由两层细竹篾编织成蜂巢状,再用模子压成的。外面的一层细篾是竹的表皮,叫竹青(其特点是好看,而又比较坚韧);里面的一层细篾不带竹皮,叫蔑囊。两层蔑间夹着一层竹叶,外边还涂上厚厚的桐油(后来用人造的“光油”代替了)。江海上风大,往往夹杂雨点打在人的脸上,十分难受。所以渔民帽不能太大,帽沿的尺寸只在30厘米左右,而且把帽沿造成一个向下的弧度,以适应江海上作业的特点。
不知为什么,到了“文革”期间,这一款式突然广为流传,工人农民戴它、机关干部戴它、中小学生戴它,从幼稚园学生直至70岁老头子、老太婆也戴它,它甚至几乎成了革命的标志,尤其是参加大游行,不戴上这么一顶帽子,仿佛就不算是“革命群众” ,而成了“阶级敌人”了。当然,“阶级敌人”其实也有这么一顶必备的帽子的,那时的“地富反坏石”经常被强迫劳动,没有这么一顶帽子,如何遮风挡日头呢!
总之,“文革”就是那么一个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全部被“革命”的需要所取代了。那时中山的革命派的标准形象是:头戴渔民帽,身穿麻包衣(或用染色的尿素袋缝成的衣衫)、脚登“千里马”(这是一种用旧轮胎作原料制成的拖鞋,外形略似日本的人字拖,最适宜穿上在田间走动) 。
时至今日,我怎么也猜不透,当时在中山大流行的为什么是渔民帽而不是其他款式的帽子?这显然不是由最高统帅选定的,登天安门城楼的清一色可是绿军帽啊!
其实,即使是竹帽,也决非只有渔民帽一款。在我读书的时候,所戴的竹帽的尺寸比较大,帽沿是平的,看起来就像锣鼓八音柜里的铜跋的一半,或是近年在报上闹得纷纷攘攘的半只—FO。戴着它在狂风中走动比较吃力,但却能较好地挡雨;东乡(张家边一带)人戴的竹帽,外形就像一座浑圆的山峰,里面带一个托,可以较稳定地戴着,我们叫它做“村婆帽” ;划龙舟的农民戴的竹帽很小,外型就与越南流行的“通帽”差不多;客家妇女戴的竹帽没有顶部,帽沿垂挂着一圈黑布做成的幔。
有这么多款式的竹帽而偏偏选中渔民帽,除了实用的因素(例如:下乡劳动比较多)之外,我想,大概可以称之为“形象设计工程“ 。不管怎么说,这可以称之为当时的中山特色之一。
现在可以稍稍广义地说说帽子了。从古到今,帽子的款式和质料可谓千奇百怪,多式多样。文官的乌纱帽、武将的头盔、书生一领青巾,乃至现代流行的旅游帽与女性多姿多彩的帽子;竹制的、藤制的、葵叶编的、草料的、布料的、塑料的、金属的……万变不离其宗,除了考虑实用因素之外,的确与人的形象有关,甚至是区别人的高低贵贱的标志。在古代,是不能乱穿乱戴的,否则就是“?越” ,轻则判罪,重则杀头。
古人见客,讲究“正衣冠” ,孔老夫子说,“服饰不衷,身之灾也。”你看,戴一顶帽子就有那么多的规矩、那么大的学问。
有句成语“冠冕堂皇” 。冠就是帽子,冕就是皇帝专用的帽子。
古代的男子20岁要行“冠礼”待客,表示已经成年,可以戴上符合他身份的帽子了。皇帝专用的冕俗称“冲天冠” ,前低后高,表示恭敬,前面用丝线垂面,表示目不斜视,两旁用?(玉串)遮耳,表示不听谗言。你看,尽管是封建帝皇,在形象设计方面,也得处处显示他的伟大与亲民,尽管不免是虚假的。
至于官帽,也是非常讲究的。以清代为例,从一品到九品官,帽子是什么颜色,顶上装饰什么珠子,插什么花翎,都由朝廷规定得清清楚楚,不准?越乱用。摘下宋、明代官员的乌纱帽,或者摘下清代官员的顶戴,那就意味着他丢官,削职为民了。
从这一点看开去,尽管“文革”时期在中山从来没有明文规定,那时渔民帽的大流行,其实还是很有身份的象征意味的。以“破四旧”为己任的“文化大革命” ,兜一个大圈后又回到以服饰区别等级(人民与阶级敌人的界线)的怪圈中去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