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理发小史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2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大凡男孩子,大都不愿意理发,得由家长陪着,强拉着往理发有根有据子按下坐定,这才乖乖就范。说道理其实也简单,不耐烦披上块白布在有根有据子上一坐就是半个小时,更讨厌粘在脖颈上的那些发悄,疼疼痒痒的,难受极了。   但在我小时候,有一种理发店是很受孩子们欢迎的。用现在的眼光看,那是些相当简陋的铺子,一间店才两、三个座位,但却是转椅,能调校高低和倾斜解度的;虽无如现在的空调设备或电扇,但却有一扇巨大的人力风扇,那是悬在头顶的一块长条木枋,从上垂下地钉了一愉大帆布,室有多宽,扇就有多宽。由店员(也有请童工代劳的)一下一下悠悠地扯动绳子,于是风扇便悠悠的前后摆动,扇动生风,在夏天,那简直是一桩享爱。   比那种理发店更高档的是“美容院”,安装了上海华生牌吊扇的;不过,更多的是穿街过巷的理发担子,挑担的就是理发师傅,不拘到哪里,放上张木凳,靠墙挂上面镜子,就是间由自然风空调的理发店了。   在更早的时候,理发师傅俗称“剃头师傅”或“梳头师傅”,前者为男界服务,后者为女界服务。清代规定,所有男子一律得留辫子,额前部分则要剃光,那是满人的习俗,强迫汉人接受,目的是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所以对此强烈不满的汉人编了首《剃头歌》:“闻道头可剃,无人不剃头。有头皆可剃,无剃不成头,剃自由他剃,头还是我头。请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讲多人还真的为了拒绝剃头而丢了脑袋;时光一转,一邓清末民初,当革命党人号召人们剪去带有耻辱印记的长辫子时,不 少前清遗老遗少却嚎啕大哭起来,看香港电视剧《大地恩情》就可见到这些场面。 梳头师傅大都是中年以上的妇女,直到二十世纪50年代,在凤鸣路一带还常见到她们的影子,虽然西式烫发早已盛行,但还是有不少水上居民找她们“上头”、“开脸”、梳发髻。   上头和开脸在昔日是年轻女子出嫁前的必经程序。所谓“上头”,就是把原来垂挂肩后的大松辫散开,由梳头师傅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发髻,所谓“开脸”,就是由梳头师傅取出一根绞毛的棉线,用牙齿咬着其中一股,另两股分别由两手拉紧,利用棉线在脸上辗过时的不断旋转,把脸部的外女特有的茸毛绞去,整张脸一下子变得水灵灵的光鲜得多了。经过“开脸”和“上头”,就宣告了少女阶段的即将结束,很快就要坐大红花轿出嫁了。   大约从60年代开始,当街“开脸”的景观才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正规的理发店也越开越多,越开越大,越开越堂皇。进入80年代以后,发廊和美容院更趋豪华化,数量已比米铺多很多了,而且各种按摩之类大量引进,毁誉参半,成了新的景观,只是在城郊乡镇,也还有些流动的理发师傅,以价廉吸引老人和孩子的光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