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筷子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2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如果有人对你说,中国人从小就学会一只手同时摆弄两件机械,你信不信?
不是笔者故弄玄虚,事实是,包括你我在内,中国人从小便学会使用筷子,而每根筷子,在物理学的范畴,就是一件基本机械——杠杆。
还可以列举名人的语录作证。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正道博士褒扬筷子的原话是这样的:“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长,手指能做的,它都能做,而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一位日本学者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当人用筷子兵食物时,牵涉到肩部、胳脯、手掌和手指多个部分,其中包括30多个关节和50多条肌肉,必须让这大约90个部分协同操作,才可以顺利完成一“挟”的“壮举”。
所以,使惯刀叉的西方人,对中国人从孩童时代起就能驾轻就熟地使用筷子是十分羡慕的,甚至把中国人誉为天生的外科医生。其理由就是从小用筷子不但可以使人手巧,还有训练大脑的奇效。现在不少家长不惜重金雇名师,把孩子送去学习弹钢琴、拉提琴,目的除了培养孩子大脑的灵活性,他们未必知道,孩子们从小使用筷子,实际上已经在开发大脑的这一种潜能了。
筷子原名“挟”。《礼记》上说:“羹之有菜者用挟”,这就是它的出处。汉代改称“箸”,隋唐改称“筋”。广州方言中至今仍有人把筷子叫做“箸”,比如说“挟一箸菜”。说到头,这非但不属方言俚语,而且还可算是相当标准的“国粹”,在语言词汇中可划入“文物”级虽的。这里不妨多说句题外话,像“箸”这样的例子,在广州方言中屡见不鲜,北方同志当听到不懂的词汇时,建议他们翻翻《康熙字典》或更古老的词典去。
那么,为什么又由“箸”改称“筷子”呢?这主要是由于江浙一带船家的忌讳,驶船怕“住”而渴望“快”,这与广东人的把猪肝改称“猪润”,通书改称“通胜”,在道理上是一样的。
犹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吃大锅饭”年代,许多家庭的私伙“镬”都给砸了,男女老少无一例外地集中在“公社”食堂吃大锅饭。饭是简单不过的,一搪瓷盆饭再浇上点菜肴便搞掂,筷子成了多余。于是,几科所有的人都改用汤匙。有人就担心日后小孩子可能再不会使用筷子了,言外之意,是担心这种国粹失传。
幸好这场噩梦只做了不长时间,一切又回复旧观,皆大欢喜。近年由于经济的宽裕,筷子的款色和质料变得更其繁富,竹筷、上漆的木筷、象牙筷、景泰蓝筷、银筷,还有价廉物美的象骨筷,请注意,所谓“象骨”,只不过是很“象”(像)骨质的塑料而已,与受保护动物蜚 洲象亚洲象无涉,于此可见生意人的精明和乖巧。
有一个时期,似乎很推崇那些一次性使用的森筷,美其名为“卫生筷”,但其后很快便发现,这其实是在大举吞噬森林,有违环保原则,贻患无穷。然而,“卫生筷”已被广泛接爱和使用,任凭环保工作者如何呼?,要改不定过来也还不易。卫生筷连同那被斥为“白色污染”的一次性使用发泡塑料饭盒,曾几何时,竟成了人类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
筷子的品类虽多,诊笔都愚见,还是那些最大众化的竹筷为好,它轻便、价廉、质朴无华、不假雕饰,绝无骄矜之色,可以反复使用,古人所说的“布衣可以傲公侯”,此之谓也!
近年无论什么都爱冠上“文化”的美名,诸如“饮食文化”、“娱乐文化”、“斗蟋蟀文化”乃至“厕所文化”等等,不一而足。我以为,若论“饮食文化”,则筷子似应列于开篇,理由如上,不再赘说。其实关于筷子,很有内涵的文艺作品还真不少,例如清代的袁枚,就写过这么一首咏筷子诗:
“笔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
若怜若讽,寓意深长。其警世之深,不下于一套《三言二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