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凉茶铺今昔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凉茶是广东特有的保健饮料。南方夏季长,燠热潮湿,容易中暑,喝上一碗凉茶,就可常保身体无虞。这种入口苦回味甘甜的感觉,北方人是不容易体会得到的。 凉茶是由各种药用植物的根茎叶、树皮等熬制而成的,各地的民间验方略有不同,但都以消暑解热、防治感冒的草药为主。凉茶的修久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医药学诞生的胚胎期,即传达室说中的神农氏尝百草的年代。但逐渐形成品牌,则主要还是100多年以前的事。   提起凉茶,中山人就想起“沙溪凉茶”。沙溪凉茶原来只是秘传于民间的验方,相传有位名叫黄汇的轿夫有恩于一位长者,长者监终时就传他一条专治暑热的民间验方。凭着这条生草药验方,他大约于清光绪年间开始给乡亲治病。到了他的后裔黄国屏,这位在邑中创办第一所私营医院(旧址在西山登山石径的右侧)的医师,就以西山寺对面的弓箭巷内的私宅为工场,正式生产和出售半司斤(相当于约600克)彩纸包装的“黄潮善堂伤寒茶”。1956年,黄国屏的母亲陈咏春带着验方和一些设备加入了公私合营的成药商店,逐渐扩大发展为石岐制药厂,以后再转给沙溪公社的龙瑞大队安排生产经营,于是更名为“沙溪公社伤寒茶”,后再易名“沙溪凉茶”。   沙溪凉茶虽是草药,俗称树籽茶,但因价格低廉、效果奇验,不仅在中山久负盛名,通过华侨的众中传誉,远锁港澳欧美,与广州的“王老吉凉茶”及民间的“廿四味”等齐铝。   到了今天,曾经独沽一味的沙溪凉茶已从手工业作坊发展为具有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大企业,1990年更晋升为沙溪制药厂。所生产的产品,除传统的沙溪凉茶外,还扩展到生产茶剂、冲剂、片剂、丸剂、散剂、膏剂、胶囊剂、口服液和软包装饮料等剂型100多个品种,其规模可真是今非昔比了。   这里我还想说说中山昔日的凉茶店。沙溪凉茶、王老吉凉茶等虽久负盛名,但懂得熬煮凉茶的决非只有这么几家。过去,即使是普通家庭主妇,也懂得在家人身体不适时到重草药店和路边的摊档买回三丫苦、木患仔、山狗尾等草药,熬煮成家用的凉茶,小病小痛就不必到医院求医。这就给上山采集野生草药的药农一条生活出路,先是在路边设摊,后来发展为草药店,最后更办起凉茶店来。   凉茶业的祖师爷是神农氏。过去,许多凉茶店都高悬着“神农氏尝百草”的画像。它的最主要特征,就是触目可见的那个巨型的铜制大葫芦,用于储存煮好的凉茶。每间店铺都用自己的验方,都说是“廿四”味,其实配方不完全相同,点起数来也没有24种生草药之多。其实,“凉茶”只是总称,除了感冒茶之外,常见的还有清凉、滋补等各种不同功能的其他饮料,例如五花茶、生鱼葛茶汤、龟苓膏等。有的凉茶店还派出手推车沿街叫卖。更简单的当然是路边的凉茶小档,例如二十世纪50、60年代的石岐车站门前,就有一些小女孩摆卖凉茶,一张简陋的小木桌,一两个大铝锅,十多个瓷碗、玻璃杯就可以做生意,凉花5分钱一碗,普通茶水1分钱一杯,倒也为来往的客人提供了散暑解渴的方便。   有趣的是,进入90年代末期,凉茶业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觉寂后,忽然又磊受青睐。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多服抗菌素容易引致细菌的抗药性,长远地说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草药采自山间和田野,没有副作用符合环保原则,再则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促使人们看病时也要精打细算,花一百几十元治一次感冒发热实在不合算。当然,喝凉茶,主要还是从保健的角度出发,防患于未然者居多,但即使患了病,以喝凉茶为辅助治疗手段,也常收事半功倍的疗效。有生意可做,凉茶业自然日渐兴旺,有的甚至还开起连锁店来,花式品种与日俱增,从传统的感冒茶、五花茶、龟苓膏,发展为十多个品种,店内设置了舒适的座椅,装上空调,兼卖多种小食甚至饭菜,俨然成为新型的食店或茶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