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孙中山的饮食观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孙中山先生曾在《建国方略》中,写下一段关于中国饮食的话:   “中国近代文明进货,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因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日常寻常之品,如金针、木耳、豆腐、豆芽等食品,实际在素食之良者,而欧美各国并不知其为食品者也。”   孙中山先生这段话,写于半近一个世纪前,那时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程序的确不如欧美,但他对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包括食物结构等)推崇备至,认为是远逾欧美。   孙中山曾经自创一味“四物汤”,由金针、木耳、豆腐和豆芽所组成。一位中医朋友告诉我,这的确是一贴补血、养血的素食良方。   朋友引经据典,进一步分析说:金地,又名黄花菜,性味甘平,清热解毒,止血,止渴生津,宽胸膈;木耳,有凉血止血功用,又可润燥利肠,据医学报道,还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抗豆制品营养价值与牛奶差不多;豆芽,有利日光灯清热之效,有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等功效。四素合起来熬汤,既富营养,又鲜美可口。   有趣的是,相传,孙中山先生即使在款待唐绍仪、谭延?等国民党元老级人物时,所用的菜依然以猪血炒豆芽,咸鱼头豆腐煲等为主,令这些元老既惭愧又感动。   在福建,流传着类似的传说:孙中山有一次到福州演说,筹集革命经费,当地的华侨代表本已安排好酒调节招待他,孙中山却婉拒了,自己悄悄到一家小菜馆用餐,只叫了一菜一汤。代表们找到这家小菜馆,决定把接风宴改在这里进行。不料这家馆并无上好的菜料,孙中山见掌柜为难,就指点厨师做了一道猪杂汤,所谓猪杂汤,其实就是把猪头、猪内脏等下脚料,统统剁碎倒进锅里熬出来的大杂烩。大家试尝了一口,果然有说不尽的美味,便纷纷问厨师这是什么汤。厨师支支整形整形地说不出名堂。这时,孙中山开口了,他说:“在座诸位都是革命同志,热血心肠。今天共同品味的这道汤,我们就命名它为‘热血心肠汤’吧!”   一经孙中山命题,名不见经传、上不得大台的猪杂汤从此就有了个“热血心肠汤”的响亮名称,那家名叫聚春园的路边小菜馆,从此也就在国内大大地扬了名。   大抵上,与孙中山先生有点关系的菜式,都是些由廉价材料制作的。孙中山既知道“中国所发明的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共体美所可并驾。”难道他就不知道鲍、参、翅、肚、熊掌、燕窝的美味吗?身为监时大总统、大元帅的他,总不能说是弄个像样的菜请客的能力也没有啊!   孙中山先生日常的饮食通常只是一盆豆腐、一碟鱼、一碟青菜。他青年时代曾经学医,做过医生。他深知道,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有这么一点已经足够了。他不想把精力、时间和金钱耗费在口腹之欲上,他是要以身作则,为革命向志树立一个好榜样。直至弥留之际,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国父遗嘱》)。如此看来,孙中山先生亲自创拟的“四物汤”(有人称之为“中山四物汤”)确实是一贴凉血醒脑剂,就不知如今动辄是数十围台的“豪门夜宴”的举办都们品尝过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