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土法生产“雪条”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汗流颊背的太伏大暑天,正是冰镇食品的畅销季节。雪条、雪糕,还有林林总总的各式冰饮,都不啻是人们尤其是小孩子的恩物。
中山的冰冻食品业出现得比较早,主要是得益于澳门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便办起了冰厂。中山早期的大块大块的方冰,都是从澳门进口的,清早便有码头工人从贷船上把它搬上码头。
那时,无论是商店或民居都难得见到一个电冰箱。电冰臬在寻常百姓家中的大面积普及,已经是二十世纪80年代初的事情了。至今,当我们参观蒋介石三、四十年代在庐山上的别墅“美庐”时,还可以见到一个烧柴油的冰箱!可见早期的电冰箱是何等矜贵的奢侈品。
有趣的是,不仅是正规的冰室,就是在路边摆摊的小贩,早在近百年关已经在生产雪条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它的支撑点只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原理:食盐(氯化钠)溶于水时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因此,把食盐混入冰水中,就可以令冰水抵达摄氏零度以下的低温!
小贩正是应用了这一原理,在一个大木箱里放置一个冰桶,上面装满了砸碎的冰块,拌上大量的食盐。再把制作雪条的原料(水、食糖、小量的柠檬酸、食用色素等)注进用锌铁皮焊制的模具里,然后把装满矩水的模具浸入冰混水合物中,不断摇晃木箱,让食盐充分溶解,于是,一条条或橙色或柠檬色的雪条便制成,可以出售了。制作雪糕的原理也与这差不多,只是要有专用的雪糕桶,用料比较讲究,包括牛奶、鸡蛋、演粉之类,经过不停的搅拌而成。
这样制成的雪条,当然不能跟今天的美怡乐雪糕相比,说到底,只是一条条略有味道的坚硬的冰块而已。所以北方人不叫它“雪条”,而给取了更传神的名字:冰棍、冰棒、棒冰。在室外温度低到零下三四十摄影氏度的哈尔滨的街头出售的品尝棒冰,与南方伏暑天品尝雪条,那风味自然大异其趣。
雪糕,又名冰淇淋,得名于英语icecream,半意译半音译,于是便给了人一种错觉,以为它是舶来品。其实,发明冰冻食品的老祖宗最早还数中国。
中国的冰镇食品可谓源远流长。远在三四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国统一宗已懂得这一点。《诗经·七月》里说:“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翻译成现代话,那就是“腊月里凿冰砰砰地响,正月里把它搬到冰窖收藏。”在炎黄二帝生息的中原地区,三九寒天水面是要结冰的,人们就把冰凿成块状收藏起来,留到夏季用。所以,在夏,给文开百官赐冰,那还是皇家的恩典哩!有了冰窖,有了冰,要制作冰冻食物就一点也不难了。
《吴越春秋》里写道:“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庙于冰厨”。这“冰厨”,就是古代的空调房间兼冰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