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鸡公榄和飞机榄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昔日中山的街头小食特别丰富,品种繁多。通常连摊位也不设,一台流动小车、或是一挑贷郎担,走到哪里就摆卖到哪里。   比较令人印象深刻、甚至一想起就觉流口涎的首推那些咸酸湿小食,甘草梅、咸酸桃、酸木瓜、酸姜、酸荞头、酸辣椒……,大都用白醋泡制但制作方法因物而异,尤其是甘草梅,三、两分钱一串,大约3-5颗。用小竹签串着,咬下去酸眯眯,脆生生,食过后还带有几分甘草的余味,简直是妙极了。   还有那些流动熟食,例如猪脚酸姜等什么的,热腾腾的肉香夹杂几分酸醋,在摊档旁走过的路人很难抵挡得住诱惑。所以做父母的老是要叮嘱背着书包的儿女:千万不要光顾。但看来效果未必很大,因为做父母的本身也常在朗食档前停下步来。   只有食物的色香味还不够,摆摊档的人另有招徕顾客的办法,例如卖甘草榄的就常在街上吆喝:“甘草榄,一分钱揽两揽(一分钱两颗榄)。”话语虽略带不文,但听多了也就习以为常。有的更自备唢只呐等乐器,沿街吹奏,有个名为“大乡里”的档主,就能把两支唢呐同时塞进两个鼻孔,一反常例,不用嘴而用鼻子吹唢呐,用今天的话来说:那也是极“抢境”的!   卖榄的通常的叫法是“鸡公榄”或“飞机榄”。极便宜一分钱就能买两颗,一般是预选用纸包好。甘草榄是用甘草泡制的咸榄,有的还拦上辣椒末。为取吉祥之意,原煤名“和顺槛”,后来为广招徕,档主常请人扎作一头大公鸡,自己钻身在“公鸡”腹内,沿街叫卖;当时马路两旁的楼层一般只有两、三层高,楼上的人听到吆喝,见到招牌“公鸡”,从楼上扔下一、两分钱,卖榄人就准克地氢榄穿插过窗户飞掷到楼上,于是“鸡公榄”又变成了“飞机榄”。   “鸡公榄”的滋味咸咸实实,其实并不佳,那时的人们没有更多的选择,胜在方便,所以也普通接受了。随着其后物质生活的富裕,本小利微的这类生意被淘汰是很自然的。不过,作为一种乡土特色,一种民俗风情,旧瓶装新酒,将它重现也颇有意思,计划兴建的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民俗风情馆”,是可以将此列入计划的。   澳门为了活跃经济,搞了一个面向低下层市民的消闲购物场所,称之为“大笪地”。其中,传统的龙舟说唱和鸡公榄就被利用为“吉祥物”和招徕的卖点。这里特刊出近照一幅,让读者也由此回味一下昔日的民俗风情:图的右边即为“鸡公榄”;图的左侧是龙舟说唱艺人,请注意龙舟说唱艺人左手所执的木雕“龙头”扣杖,这是复原了的最古老的龙舟说唱形式。中山目前还有坦洲的陈石等著名的老一辈龙舟说唱民歌手,但早已不再手执龙头拐杖。看见这拐杖,不免令人联想起开位小说中的丐帮。实际上,在旧社会里,龙舟艺人员街卖唱讨钱,在路人眼中与乞丐也没有太大的区别,民间艺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是建国以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