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九大簋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中国人对“九”这个娄管子抱着一种近乎崇拜的心态,这是因为,在单位数中,“九”乃是最大的。于是,中国的代称就是“九州”,无垠广袤的天宇称为“九天”、“九霄”;深邃无底的大地称为“九地”、“九泉”;皇宫里有“九龙壁”、“九曲桥”;其他如三十六行、孙悟空七十二变、十八罗汉,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等,都是“九”的倍数,即如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怀抱,也被称为“九九归一”。   民间的婚宴和待客大典,通常也捧出九大盆,城市里多用碟子盛,农村里多用大海碗盛,但都称为“九大簋”(簋读:鬼)。   人们都懂得说九大簋,但懂得写“簋”字和了解“簋”是什么的人不多,因为,它其实是一个渐被淘汰的古字。   簋,是古代盛主食的器具,一般与置牲肉用的鼎配合使用。早期的簋是用土、竹、木等材料制造的。到了它成为王文不对题和宝贵人家的“礼器”,即祭祀和宴客用的器具时,就改用青铜铸造。   按周朝的礼法规定:太牢九鼎配八簋,七鼎配六簋;少牢五鼎配四簋;牲三鼎配二簋;一鼎无簋。簋的共同特征为;敞口、圆腹、圈足,两侧有小耳;也有有盖、三足,或是四耳方座。   从这些规定可以得知,在封建制度草创期的周代,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最高规格就是9盆肉食和8碗其他食物。即使用权是皇帝也只许用8个簋,用民间的说法就是“八大簋”,其他如小国诸侯和官司宦之家,簋的个数演得按规定递减,若超过了就是僭越,若给上司知道了就足以定罪。那为什么其后民间的祭祀和宴客偏偏是“九大簋”呢?   这说明封建意识在人们心中形成的“皇帝情结”在作崇。说得更清楚一些,就是皇帝这个位置太具诱惑力了,人人都想坐。在秦末蜂起群涌的农民起义军首领群中,陈胜早在躬耕垅亩时已经对农友们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隐约已有希望做大官当皇帝的念头;刘邦在秦始皇南巡时见到皇帝的威仪,不同得赞吧说“大丈夫当如是乎!”项羽说得更干脆:“彼可取而代之也!”即使是神话中近乎无法无天的孙悟空,玉皇大帝让他当“弼马温”,他得知级别很低时,登时指袖而去,反出天宫,后来给他个“齐天大圣”的虚衔,便把他蒙住了,飘飘然忘乎所以。   民间的“九大簋”也源于同一心态。小民百姓,皇帝是当不成的,但背着别人,将簋增加一个,比你皇帝更多,这也是一种快感,可见封建的潜意识其实充盈于社会生活的每一角落,今天宾馆里豪华房间称为“总统套房”。不少商号取名“帝皇”之类,也是迎合顾客的这一心态的。   在民间,九大簋当然是盛宴,但在过去,主材料无非是猪、鸡、鸟、鸭、鱼之类,通常都给冠上寓意吉祥的菜名,例如发茶焖猪手要称为“发财就手”,这也反映民间的渴欲富贵、发达的心理,与九大簋的来源同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