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广东人什么都敢吃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鲁迅先生曾经赞许那些“敢于第一个吃磅蟹的人”。在这一点上,广东人可说是当之无愧。   北方人评价广东人说:“广东人什么都敢吃。”的确,无论是家畜禽,蛇虫鼠蚁,以至从外国进口的什么袋鼠、火鸡之类,只要尝试过食之无毒,总能把它摆上食筵,而且有办法把它弄得美味可口,让不明底蕴之人食之大快朵颐,吃后一打听,却又不免有点后怕。   广东人的“什么都敢吃”,是颇有历史传统的。南宋的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一文中已经说过:“深广及溪峒人,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现代人形容得更绝: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地下爬的四条腿的除了板凳,广东人都敢吃。你看,从稻田里稻根钻出来的禾虫,缫丝时取出的茧蛹,从蜂窝直接取出的还在蠕动的蜂蛹,在田野上出没的田鼠,都是广东东人的桌上佳肴,类似的还有水中游的龙虱、树上爬的桂花蝉,都是广东人的美味小食,而所有的这些“野味”得很的品种,愉愉都是具有罕有营养成份的食物,例如龙虱这种蟑螂的近亲,广东人就普遍认为它对小孩的梦中遗尿和老人的夜尿频繁很有治疗价值。   最令北方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吃蛇。蛇,在北方称之为长虫,能在地面、树上、水中快速游动,抓起来滑不溜秋,况且大半有剧毒,一般人见了避之则吉,广东人却居然敢于吃它,近年更从野外捕猎发展为大规模人工饲养,开发出丰富的食谱,甚至是全蛇宴,这不能不说是广东人的一大发明。   广东人的吃蛇也有悠久历史。汉代的淮南王刘安在他的《淮南子》一书中写道“越人得蟒蛇,以为上肴。”意大利传教士鄂多立克在元朝至治二年(1322年)到广东后,在他的《东游记》中写道:“这里也有比世上任何地方更大的蛇,很多蛇被捉来当美味食用。”实际上,广东人的吃蛇之风,大概可以上溯到数千年时的原始狩猎时代。广东地处亚热带,高温多雨,密林丛生,百粤先民自古与蛇打交道,从为了自卫而打蛇,到为了果腹而吃蛇,到吃得滋味吃出品味,这都是十分自然的事。   然而,把蛇作为佳肴美食并堂而皇之的送人盛筵的,首推二十世纪初的一代美食家江孔殷。   江孔殷(1884P—1950),字霸公,佛山南海人氏。江家以茶叶贸易致富,人称“江百万”。他少年时代即考中秀才,直至举人、进士,钦点翰林,官至太史。相传他某次下乡游玩,看见村民在吃蛇,香气扑鼻,略一品尝,即觉齿颊生香。回家后,即仿照农家作蛇馔,而且不断改良,后来凡在江家吃过蛇馔的人,莫不认为是“天上美味,人间难得”,一时声名大噪。茶楼酒家,群起仿产,遂开一代美食新风,至今港澳地区的粤菜名肴,仍以“太史五蛇羹”为名招徕,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这里不妨再说个故事。有一次,江太史宴请当时的英美烟草公司的美籍总裁。那位美籍贵宾听说所有菜色都是用剧毒的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泡制的,吓得脸青唇白,准备退席,后经江孔殷再三解释,双方签订了“吃蛇安全保证书”,他才敢于战战兢兢地试尝了一箸。这一试,就吃出滋味来,频频下箸,再不停手了。   至今,吃蛇的名目是越来越多,什么三蛇宴、五蛇羹、银湖鲜蛇脯、红烧凤肝蛇片、五彩炒蛇丝、蛇胆酒,乃至龙虎凤大会(其实是蛇、猫、鸡),“蛇餐馆”之类的名堂,随处可见。对此,许多北方的游客,已经不再心存畏惧乃至抗拒了。江孔殷首创的美食,许多真是匪夷所思的。例如有一款“鹿鸣三声”,或简称为“三叫”。 笔者虽然也是广东人,但到底缺了点勇气,这道菜是不敢尝试的,不知读者们有胆一试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