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生日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在过去,年过半百的人才开始把过生日视为大事,可以被称作“寿星公”,接受亲友的祝寿。50岁以下的只在过生日那天一家人围着饭桌吃一顿丰盛的饭菜也就算了,至于小孩子,过生日那天,就只能得到母亲给他蒸煮的两只红鸡蛋(外壳用红朱纸染红的熟鸡蛋),有的家庭,甚至还要藉故把孩子鞭打一番,好叫他不养成娇生惯养的坏习惯。一句俗谚反映的就是这一民俗:“大人生朱当鸡,细佬哥生日有餐打。”
考其原因,一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渗杂了若干迷信色彩),认为小孩要贱养才能快高长大;另一方面,生辰八字这一东西对中国人说来也太神秘太重要了,所谓“落地喊三声,好丑命生成。”一个人一生的际遇,几乎都在呱呱堕地那一刻注定了。
何况,坊间传说的种种邪术,例如“落降头”之类,听起来也太恐怖了。所以好些人家,直至儿女成亲前,绝不把真正的生辰八字告诉他们的,怕的是他们不慎在外边透露了,被居心不良的人“整蛊”中招。例如,过去为了养家糊口,常有人到安南西贡(今越南胡志明市)侨居,往往一去就是一、二十年,时间长了,难免会在当地娶妻生子。这一点,乡间的发妻倒可以体谅,怕的就是他回国前给“安南婆”下降头。据说,被下了降头的,如不按时赶回去服食解药,必遭横死。所以最稳妥的办法,是让他本人也不知道自己的真正生日,施邪术者也就无法得逞了。
现在的人随身带备身份证,似乎哪一天是生日已经再无疑义。其实不然,至少在建国以前出生的那一辈,身份证上的日期也是靠不住的。我国的户籍制度是在建国初年才逐步建立起来的,当时登记户口,主要是依据各人的自报,因此,绝大多数老年人只是随便报个日期(有的人自己也记不准);较年轻的,报的日期倒是真的,但那是按农历计算的生日,写到户口簿上,就变成公历的生日了。因此,通常的误差都在一人月左右。不像现在的婴孩凭出生证入户,一目了然,绝对错不了。由此也引发了民俗的变化,在老一辈心中,自然仍以农历的生日为“正生日”,但年轻人过的已经是公历的生日了。
随着国家人口政策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从“多子多福”转变为“优生优充”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 ,孩子越来越矜贵,“细佬哥生日有餐打”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中山人开始把孩子的生日当作大事操办,有的人甚至耗费巨资为读幼儿园、小学的儿女包下一间餐厅,请来全班小朋友大搞生日派对。派发红鸡蛋已觉老土,一于仿效外国人的吹蜡烛切生日蛋糕。一些外资厂、合资厂往往根据他们所掌握的职工的资料(身份证上就有),每隔一、 两个月一次,为这一期间过生日的职工们送蛋糕,做集体生日,这已成了联系感情、增加企业凝聚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但与其说是“民俗”,倒不如说这只是企业管理的新招。
用得上“祝寿”两字的,通常要年过半百才有资格。“男做齐头,女做出一。”即男人做寿通常是60岁、70岁……;女人做寿,则是61岁、71岁……。处在各个 年龄段的寿诞积肥雅称,50称为梅花寿、60称为花甲大寿、70为中寿、80为上寿、90为耆寿、百岁为期颐寿。在过去,富裕人家在做寿时要摆寿堂,如果男寿星,则堂上挂“寿星”(即南极星君)神像;如是女寿星,则悬挂瑶池王母娘娘的神像。届时大排寿宴,隆重非常。
不仅亲戚朋友都来祝贺,连付街坊乡邻也来凑热闹,向老寿星家索取一小碗饭菜,回去后给家上的小孩子吃,希望分沾老寿:星的福气,让孩子长大成人后也多子多福多寿。我母亲生前曾告诉我,她的一位老祖母活了103岁,做101岁大寿时,特意向瓷窑订制了1000多套碗碟,后来都盛了饭菜全都派发出去了。
自然也有贪官污吏藉此敛财的,有个笑话:有位县官告诉下属要做寿,下属问他生肖什么,他如实说“属鼠”。后来,这位下属在他生日时果然送来一只黄金打造的鼠,于是,县官十分后悔:我何不告诉他“我属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