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轿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现时,在婚姻嫁娶中见不到花轿了,除非是在博物馆和影视作品里。在旅游点里也常见,给个五块十块,就请你坐上去由轿夫抬着颤悠一番,还可以拍照留念,但那只是游戏性质,而且花轿的做工也实在太粗劣,跟往昔用来迎亲的大红花轿不能比。
我小时候是见过花轿的。在成年人的结婚喜宴上,在花轿的出蒩店里。那时,在石岐维新街就有几间花轿出租店,店铺临街,但房子很小,已经是50年代,前来出租的人逐渐稀落,店主人一把大铁锁就把它锁在那儿,任由灰尘堆积,待有人愿意租用才予清扫,但即使是那样,花轿上的雕龙画凤和簇簇花球,仍让观者为之眼前一亮。
用花轿迎亲其实是远古“抢亲”习俗的异化和延续。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懂得“同姓通婚,其后不蕃”的科学原理,用现代的术语表述,就是“近亲繁殖,容易引起物种的退化”。那时候,一个姓氏就是一个部落,不同部落间很少往来,有的甚至处于交战状态,要娶到其他部落的新娘就只能动手抢。几个大男人,悄无声息地按住一位少女就往外?,少女死活不依,最后给用绳子捆成一团,绑在木杠上抬起就走,送回村子里给其中一位青年小伙子成亲,这就叫抢亲。至今云南等地的少女数民族也还保留着抢亲的习俗,当然,那只是个形式,假戏真做,一对年青国女早已是情投意合,遵循旧俗闹它一下子罢了。
谁也料想不到,到了后来,当年那根木杠竟演变成红红绿绿的大红花轿,而捆绑手脚的绳索和镣铐,也演变为镶满宝石的手镯、戒子和项链。所以,要是溯本追源的话,就文化内涵而言,那些今天坐在用奔驰、宝马装饰而成的“花车”里,脖颈和手腕全是金澄澄饰物的娘子,实在也没有太多值得炫耀的理由。
话又说回来,到了坐花轿已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的岁月,坐花轿的新娘确是十分风光的。前有锣鼓八音开道,沿途掷放喜炮,后面是成群的迎亲、送亲队伍,好热闹的小孩子们不管相识的不相识的都在奔跑追随。那情景,怎能不令头盖红布端坐在轿里,正在憧憬着婚后新生活的少女心里甜丝丝、喜孜孜呢!
现在,作为一种婚礼的道具,花轿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一种“印记”,大概永远会活在人们心里的,旅游景点中的花轿那么受青睐就是证明。
花轿以外,更常见的是普通人用以代步的便轿。民国初年,我的两位远亲,曾因坐轿子闹出个笑话。他们兄弟二人,从小被“卖猪仔”飘洋过海,到美国当苦工,年老了,多少积了几个钱返乡,兄弟俩从未坐过轿,很想风光一番试试,让轿夫抬回家里。到了家门口,轿夫伸手要钱,兄弟俩一听价钱那么贵,死活舍不得给,都嚷着说,就由我们兄弟俩抬你们返回原处吧,彼此不拖不欠……
这则真实不过的笑话,说明了俗称“金山伯”的华侨,至少在早期,在国外的日子过得决不轻松。这些,他们在家书中当然从没提起,留在深闺苦苦等待几十年,但却因为有了些许外汇,日子过得比旁人舒坦的悠闲的“金山婆”们,又哪里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