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的纪中合唱团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这里向读者展示的是半个多世纪以前一张旧“戏桥”,用时下的规范称呼就是“节目单”。
节目单为32开本,共8页。这里印出来的是封面,即第一页,为红黑双色套印。
节目单为“总理故居纪念中学戏剧·音乐演唱会”而印制的。
演出时间是1948年6月19、20两晚;演出地点是石岐民生路县党部礼堂。
参加演出的合唱团成员有60多人,连同演出戏剧的台前幕后工作人员,恐怕总人数达到100人。真可谓规模庞大,令人叹为观止。
音乐晚会的事务负责人黄兆富在他署名的《写在演出之前》一文中说:“戏剧和音乐都是我们学校生活里的一种经常的活动,这些活动,通常都是利用我们课余时间去训练,而又在课余时间或空闲的周末日才演出的。就是这次的公演,我们也不曾破例地荒废过同学们正常上课的时间。……年青人泰半都是热情而好动的,因此,我们负责教育的人,除了要使他们孜孜不倦地把精神集中于是常功课的研求之外,其次便是如何使他们在功课紧张之余,得着一点高尚的艺术陶冶与有益于身心的娱乐。……因为,只有保持这种情绪的平衡,他们才不致于学业空疏,态度呆滞。”
在全文的末尾,他还说:“本着‘荜路蓝褛,辟草烈山’那种拓荒者的精神,献出我们一点微薄的力量,对于这荒落而寂寞的小城,想来也不至于全无意义吧。”
由校长唐颖波亲处担任演出名单中的领衔人,足以证明纪中校方对这次演出的重视程度。在这两场演出中,纪中师生一共排演了中山籍歌词曲。均由后来在建国后曾长期担任纪中校长的江士?任指挥,他的太太朱青若钢琴伴奏。
此外,还合唱了《快乐颂》、《垦春泥》等6首中外名曲。
至于戏剧,则演出了潘孑农、洪谟全编的三幕喜剧《裙带风》,该剧以喜的手法,对官场盛行的“裙带风”加以辛辣的讽刺和鞭挞,诚如黄?富所言,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绝非是“全无意义”的。
这份节目单印刷精美,内容详尽,包括《长恨歌》的全部歌词、《裙带风》的戏剧“本事”(即内容提要),以及所有演员及职员名单,我们依然能够想像当年的演出盛况。
实际上,在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中山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群众文化活动是十分活跃的。
手头还有另一份“戏桥”,是当时的国立中山临时中学剧团为筹集基金而首次公演曹禺的“四幕伦理大悲剧”《雷雨》而印制的。演出地点是“县参议会会堂”(该会堂在沿思豪酒店旁的石磴直上烟墩山的半坡处,1948年落成,建国后曾改为“人民会堂”,今已不存)。由此可见,像纪中这样的演出在当时绝非是唯一的,对大校而言,那是带普遍意义的。
不厌其烦地照抄节目单,不仅是为了给半个世纪前中山的群众文化活动留下一份珍贵的资料,同时也提供给当代的教育界人士参考乃至于深省,半个世纪前办得到的事,为什么现在反而办不到?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了些什么毛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