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语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谜语这种文学体裁,相传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据《书经》“汤誓篇”所载,夏桀王暴虐无道,他倚仗权 势,扬言道:“天下是我的,我就如天上的太阳,太阳永不熄灭,我也永远不会灭亡。”老百姓恨得牙痒痒的,但又不敢公开骂他,只好在北地里编一首民谣流传: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有人说,这就是最古老的谜语。
古人最初把这种文学体裁称为隐语,到后来,又雅称为灯迷、灯虎。
大约到了战国末期,隐语开始向谜语转化,道德出现的是“离合体”(亦即是拆字),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鲍照曾作了《字谜三题》,分拆了“井”、“龟”、“土”三个字,收进他的诗集中,从此才有了“谜语”这个名称。
收在古藉《玉台新咏》中的一首诗:
“藁砧今何在?山上复青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其实就是一则谜语,其中隐藏了“夫出半月还”五个字。
谜语在宁代以后的发展速度更快。许多文学家都参与了谜语的创作。最后还形成了卷帘、徐妃……等许多种“格”,亦即是制作谜语的方式。
明代在抵御异族人侵时立过大功的名将于谦还作过这么一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发人深省的著名诗作,同时也是一则谜底为石灰的好谜语。
据文献记载,在中山,至少到了明清之际,谜事活动相当广泛。以小榄为例,大约到了清初,就有了以赏菊为主的“菊社”,到了乾隆甲戌年间,更演变为后来海内外知名的“菊花会”。这些文人雅士和庶人百姓一起共赏的“菊社”、“菊花会”,同时也是弦歌不绝的诗社和灯谜盛会。近代著名的诗人苏曼殊对谜语的兴趣也非常高,在柳亚子编辑的《苏曼殊文集》中就收集了苏曼殊编写的《崇祯测字》的拆字故事。故事的大意说:
李闯王的大军马上要杀入北京,崇祯皇帝无计可施,带了小太监微服出宫,向一位测字先生问国事吉凶。他衔说了一个“友”字,测字先生听了摇头说,不好,“反贼”已出了头;
大明江山已经丢了一半,还有什么指望?崇祯再次改口:我说的是“酉”字,测字先生仰天长叹,天子是至尊,如今上不到天,下不了地,极凶!崇祯绝望之余,只好跑到景山,解下腰带,在老槐树上吊死,果真是“上不到天,下不着地”了。
苏曼殊还写过一则很有深意的谜语:
“忆昔时,绿叶婆娑。自归郎手,青少黄多。受尽了几多折磨,捱尽了不少风波。唉,莫提起,提起泪滴江河。”
谜底为“撑船篙”,谜面描写的却是一位历尽沧桑饱受煎熬的妇女,令人慨叹,令人同情,思想性和艺术性堪称妙绝。
而在民间,猜谜被视为一种益智活动。记得小时候,外婆就经常出这类谜语给我猜:“四四方方一块田,一块一块卖铜钱。”(豆腐);“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都不见。”
(雨),至今印象犹新。
建国以后,中山的谜事活动更见频繁。尤其是1987年中山谜协成立之后,多次组团参加省民间艺术节等活动,还出版了多期谜苑与有关专著。在香港的刘雁云先生的穿针引线下,中山与海内外的谜友广泛联系,并主办了多次全国性或国际性的灯谜研究与展猜活动。
在一次盛会中,刘雁云即兴出了这么一则谜语;
“胜景重游半改观”(打带数量中药二)迹底是“五分生地,五分熟地”。
寥寥数字,便函把作者旧地重游,目睹旧貌换新颜的又惊又喜的心情表露无遗。情景交融,的是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