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唱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同是阅读古典诗文,现在称为“朗诵”,过去叫做“呤唱”,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
过去,从幼童启蒙阶段学习的那本红皮的薄薄的《三字经》开始,就是老师摇头晃脑地一句句教,学生摇头晃脑地一句句跟着读。老师吟唱得有板有眼,相当投入,但只按字面粗略地通讲一遍,并不作深入分析。
这种教学模式曾经引发了少年孙中山对塾师的诘难:“你不作讲解,我们怎么能名懂得其中的真义呢?”
孙中山诘问得好,但塾师的回答也相当有意思:“你只管多读,长大了自然会明白的。”
诗读百遍,其义自见。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那并非躲懒,却正是博览群书的不二法门。少年时代不妨“囫囵吞栆”,日后自然会有“反刍”的日子。
以上方法尤其适合于读诗,读古诗。读一二三遍时,只要能感受到诗中渲染的那种气围,感觉到诗人正在那里向你倾诉,你心中似乎也荡起一圈圈的涟漪,那就够了。不要相信评注家给你的解释(包括你的老师在内),诗贵多义,别人所抓住的“义”,未必是诗人的本意,也决非党员你自己所真切感受到的。反正少年时代记忆力强,把它背下来再说。半个世纪前我背下的古诗,直到现在还不时偶然浮上脑际,而且几乎每一次的再现都给了我全新的人生感悟与美的享受。
“背”的前提是“诵”,理解和领悟诗人隐秘的内心世界的前提也是“诵”。诗是“吟”出来的,也只有用“吟”的办法,才可以重温诗人昔日的情怀,最终完成阅读过程中的艺术再创造。
30多年前,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我意外地听到了一节吟唱的启蒙课。那是九月初,我持着介绍信,到某乡村中学报到、任教。
上午到校,中午不刮起了十二级强台风,风力之大,我人来没有见过,我刚入住的教师宿舍,在台风的袭击下,窗门带着窗框整个儿从墙壁上蹦出来,炮弹般射向正对着窗的墙壁,从我??的床沿边擦过。这宿舍是没去呆了,只好跑到更里面的学生宿舍借学生的碌架床休息。
风雨依然急骤,一夜合不上眼邻床是一位从另外一间房子撤下来的老教师。在微弱摇晃的烛光下,彼此不认识,也无话可说。不久,只听他?在床上朗吟起唐诗来,声音牵得长长的,仰扬顿挫,舒徐起伏,简直是一曲曲春风中枝叶的摇曳。他的吟唱引起我的注意,两人间的隔阂一下子消除了,于是我俩就谈诗,谈得最多的就是关于王昭君的诗,杜甫写的,白居易写的,王安石写的。。。老先生对诗的风解可谓言简意颏。在他感概系之仿若自言自语式的吟唱声中,我眼前彷佛踽踽独行着一位身穿皮?大?,怀抱着琵琶的绝色丽人,渐次消失在大漠的茫茫白雪中,说不尽的寂寞,说不清的幽怨。。。。。。
这是半世纪以来我所听到的一个最好的文学讲座,一次最动人的诗歌吟诵了。
吟唱就是吟唱,任何朗诵或歌唱都代替不了,即使是邓丽君的唐诗宁词曲、中央电视台的配乐朗诵也不行,它们所缺乏的,正是吟唱的那种即兴的绝对自我的发自内心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