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楹联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楹联艺术是我国文苑中的一树奇葩,它源于骈文和诗,至今已有超过一千年的历史。它与我国的社会习俗、礼仪、风尚紧密相关,但却又常被为雕虫小技,以致历代楹联大都只散见于典籍的字里行间,或都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里。因此,中山诗社经过艰苦搜集编成的《中山古今楹联选集》,可说是一部珍贵的乡土文献。   楹联是一种对称的艺术,在世界上唯使用方块字的中国所独有。它由两行并列的文字所组成,字数相等到,词性相同,平仄相对,内容相关,结构相应。与书画艺术相配合时,更收珠联壁全的奇效,常可给人以意外的启迪和惊喜。正如《中山古今楹联选集》的编者所言:它“可以言事,可以抒怀,可以范山模水,可以儆恶劝善,可以寄托美好的祝愿,可以策励奋发的精神”。于短小是见精悍,因凝炼而使人印象深刻。   试以《中山古今楹联选集》所刊为例:   “早韭晚菘滋味;光风楹月情怀。“――清。鲍俊   “大时代中存只眼;现生活里有群书。”――黄居素   (1897-1986)《赠刘振汉联》   你看,读其联是不是可以想像其人?楹联中蕴涵着生活哲理的警句,常驻被视为座右铭。楹联特别适宜用以吟咏祖国和家乡的秀丽河山。通常用的是“缩龙成寸”、“画龙点睛”的手法:   “五松六路三丫水;一洞梅花十二桥。”――这副佚名的对联,把古镇小榄点染得何等可爱!据说,风流成性的乾隆皇帝竟因读了此联而微服出巡到小榄来。自然,这仅仅是民间传说而已。   楹联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有的文人雅士干脆把方言俚语引进创作中,使之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当地人读起来更具亲切感。   李赞辰(1857-1921)为石岐南下麻洲街撰写的《公钓》,就使人恍若听见一位鹤发童颜的长者正在苦口婆心地劝导着晚辈:   “麻洲同处,麻麻地便罢,大事化为小事,小事化为无事, 无事相安,免投公约;公约所言,公公道何如,实心加以虚心, 虚心加以平心,平心而论,永庇麻洲。”   这里的“麻麻地”三字,是“不要太认真”的意思,正是中 山的俚语。   挽联也是楹联是的一个重要类别。作者常在寄托哀思之余,力求以精警的文字概括死者的品格与业绩,所以份量特重。   “办报倡民族主义,距今已三十余年,近看暴政凭陵,病塌弥留应饮恨;著书多小说家言,计量有数千万字,为问老去,文坛继起更何人楹”   这是辛亥革命老人郑彼岸(1876-1976)悼念黄冷观(1888-1938)的挽联,寥寥数十字,便扼要地总结了这们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著名中山老报人和小说家的一生。令人于景仰之余,顿生继起之志。